搜 索
黑龍江生態建設全面展開 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庇護所
2009-05-26 11:30:4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核心提示

  山青水淨、綠樹成蔭、芳草萋萋、獸叫鳥鳴……這些一直是我省生態環境建設要實現的夢想。

  我省生態工程建設全方位展開。今年全省將造林331萬畝、治理『三化』草原240萬畝、闢建更多的自然保護區……所有這些舉措都使人們看到夢想已經正在走向現實。

  『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句民諺說明曾經的黑龍江是人跡罕至、生態優良的地方。然而,其後的大開發使黑龍江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某種程度的破壞。

  年初以來,植樹造林、『三化』草原治理、闢建自然保護區等措施使黑龍江的生態環境得到某種程度的恢復。在某些局部地區,重現『飛鳥築巢』、『野鹿穿林』的景象。全省『生態面貌恢復到開發初期狀態』的目標越來越近。

  生態保護區 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庇護所

  東北網5月26日訊 春天的拜泉縣國富鎮國富北山林場內,一派生機盎然:梅花鹿、野豬在茂密的樹林間跑來跑去,花尾榛雞、太平鳥在空地上自由飛翔。

  這個林場始建初期,只有一些天然散生的柞樹、樺樹和榆樹等,野生動物極其稀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該林場加大了植樹造林的力度,造林面積逐步擴大,至今已累計更新造林面積達510公頃。林場樹種也逐年擴大,據初步調查統計,林場范圍內共有植物110科524種,其中孢子植物41科91種,裸子植物1科5種,被子植物68科428種。

  因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北山林場中的動物也得到了良性繁衍生息。根據最近的科學考察及以往的有關記載,林區內生存的脊椎動物就有244種,其中魚類共有4目10科32種;兩棲類共有1目3科5種;爬行類共有2目3科7種;鳥類16目33科162種。特別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梅花鹿的數量由三五只已逐年增加到200只左右。

  前不久,為了進一步保護這裡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國富北山林場被省環保部門批准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並被命名為拜泉仙洞山梅花鹿自然保護區。至此,全省自然保護區的總數達到191個(其中國家級20個、省級68個),面積已佔全省國土面積的近14%。

  省環保廳自然保護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我省把闢建自然保護區作為生態省建設的重要抓手,無論是數量和面積在近年都有大幅增加,從而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一個優越的庇護所。

  據介紹,近期,穆棱東北紅豆杉自然保護區和五大連池大沾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這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將獲得國家環保部的批准。目前,撫遠黑瞎子島(中俄跨界)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已完成,保護規劃(初稿)也已完成,年內將完成所有籌備工作,明年有望獲得國家環保部的批復。五常龍鳳湖自然保護區等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也在加快,眾多的市級自然保護區也將在各地遍地開花。

  據介紹,除了闢建保護區外,今年省環保廳還將加強自然保護管理工作,推行全省自然保護區的規范化建設和科學化管理,建立全省自然保護區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提昇自然保護區規范化管理水平,以著力解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問題。


 

  『三化』治理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

  『今年,我省將三化(退化、沙化和鹽鹼化)草原240萬畝,人工種草90萬畝,退耕還草150萬畝,草原禁牧面積將達到2860萬畝。』日前,省畜牧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我省今年草原生態恢復的年度目標。

  據介紹,草原退化和沙化,最大的原因是草原畜牧過載所致。為了緩解草原的壓力,我省將繼續在全省27個市(縣)實施禁牧。從三年來禁牧實際成效看,禁牧起到了預期的目標。

  我省的禁牧起始於2006年。其間,我省不斷強化草原執法監督,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項目建設,采取人工種草、淺翻輕耙、松土補播、圍欄封育、治沙治鹼等有效措施,加快了『三化』草原治理步伐。僅去年,全省共治理『三化』草原230萬畝,人工種草90餘萬畝,草原禁牧面積2750萬畝,並完成鼠蟲害防治面積391.5萬畝。這使我省草原生態得到了大幅度恢復。草原的牧草平均高度提高了10厘米左右,畝產牧草量也提高了30?50公斤。現在再走哈大路穿過中西部的草原地帶,再不會見到三年前那樣滿眼黃沙、鹽鹼土裸露、牧草稀疏的景象,而代之以四處蔥綠、風過浪卷的圖景。

  今年,我省畜牧部門將繼續依照《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墾荒、散牧等破壞草原的行為。並爭取把我省列入國家退牧還草重點扶持省區,以求獲得國家的資金支持。同時繼續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三化』草原的治理。

  在『堵』的同時,畜牧部門也采取『疏』的措施。為了讓養殖戶有飼料可用,我省將繼續推廣『青貯』和『黃貯』飼料補貼政策,以大力發展青貯和黃貯事業。

  據介紹,到2012年,我省的『三化』草原面積比例要降到38%。而據統計,2004年,全省共有『三化』草原總面積約3100萬畝,已佔到全省草原總面積的48%。

  各項草原恢復措施,將再一次使裸露的大地披上綠衣,也將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

  植樹造林建起一道道生態屏障

  近日,一個個有關植樹造林的喜訊頻頻傳來:墾區已完成造林綠化面積30萬畝,完成省下達全年造林計劃28.5萬畝的105%,義務植樹500餘萬株,建設綠色城堡826個,綠色通道1350公裡,完成綠色屏障3567條,見空插綠6635塊;寶清縣植樹造林4.47萬畝,也超額完成全年植樹造林任務。

  4月初,省委省政府推出《關於加快推進全省造林綠化工作的意見》,提出植樹造林新目標:到2012年,森林覆蓋率從目前的43.6%提高到49%以上;全省平原、半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要達到15%;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8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5%;綠地率達到37.2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86平方米;村屯綠化率達90%;公路、鐵路等綠色通道綠化率達到90%。

  該《意見》還列出了今後三年的全省植樹造林的年度造林目標:2009年331.5萬畝,2010年409.91萬畝,2011到2012年222.35萬畝。

  除了個宏大的植樹造林計劃外,位列全省八大經濟區之一的『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也將為我省生態環境的恢復和重建貢獻巨大。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建設目標是,到2030年,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森林、濕地、江河源頭、重點水域和礦山開采區的生態得到全面保護與修復,生態系統布局合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明顯提昇。森林結構以優質、異齡、復層林為主,森林生長率達到5%,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

  到2050年,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生態面貌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大開發前的狀態,把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現代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5%以上:並使森林資源實現長消平衡、良性發展、循環利用。

  這些目標完成後,我省將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綠色』大省。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