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7日訊 目前,老年購房者成為哈爾濱購房的一大主力軍,並不斷湧現中老年人組團認購養老房。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細分,一批『高知識、高學歷、高收入』老人群體形成,養老型住宅需求越來越受到關注。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哈市專門的養老房並未出現。在一些樓盤的售樓處,售樓人員大多以婚房、學區房、落戶房來『拉攏』客戶,很少有人提及養老房。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日趨嚴重,養老房需求開始浮出水面。
養老房需求比較『剛性』
與婚房、落戶房相比,養老房和學區房應該屬於一類,因為房屋所在的位置是客戶的首選因素。學區房,家長看重的是優良的教育資源。而養老房,老年人看重的則是成熟的社區配套。
21世紀不動產的專家指出,客戶選擇的養老房一般要求具備四點:一是是否具備大型醫院和休閑場所;二是交通是否便利;三是是否具備各種教育場所,年輕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上學放學,基本都是父母代勞,因此小區附近一定要有教育場所,方便老人照看孫子;四是購物是否方便,周邊配套超市、菜市場、藥店等,方便老人采購日常用品。
最新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1.4億。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屆時,約有1000萬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需要照顧。而城市老人中,95%以上依靠自我養老。因此,選擇一處舒適合理的養老房,往往成為全家人的共同行動。
據了解,在哈爾濱市,2003年以前沒裝電梯的普通樓房一樓最難賣。近幾年一樓的房屋突然熱銷起來,各種需求不斷湧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購買養老房。這種需求,敏感的開發商不應該忽視。
和落戶房相比,養老房更具有剛性的特征。落戶房受地方政府的政策因素影響相當大,養老房卻是純粹的市場行為,並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房將會成為樓市不可忽視的重要需求。
『養老房產帶』已出現
老年市民選擇並購買養老房,一般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選擇中心城區的樓盤。從中國城市成長與擴張的進程來看,中心城區的配套成熟,各種設施相對完善,社區建設比較周密。盡管房價比較高,但對於具有一定購買力的客戶來說,則更看重房屋的附加價值。
從哈市某機關退休的李同光,2008年4月購買了中北春城一套80平方米的兩居室。老李比較看好該樓盤的位置:『這樓盤位置多好,醫院、商店、學校全在小區周邊。雖說是15樓,高了點兒,不過視野好,又有電梯,住高層太低了也憋屈。』
另一種情況是選擇城市周邊專門為老年客戶量身訂制的『養老社區』。目前,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眼下,上海中心城區房價居高不下,而大批老人需要合適的養老居所。隨著長三角『同城效應』的帶動,一些精明的發展商便看准上海周邊城市的市場機遇,大打『養老房』這張牌,並逐步在形成一條『養老房產帶』。前者是分散養老,後者是集中養老。但都符合我國的國情,是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的結合。
專家稱,南方的市場發育程度較高,較早形成『養老房產帶』。在不久的將來,天津、沈陽、哈爾濱等北方大型城市也會緊隨其後,這是市場的必然選擇。
養老房不等於『以房養老』
從性質上講,如果說『養老房』屬於自住型或者改善型需求的話,『以房養老』則具有投資的意義。養老房的落腳點在『房』上,而以房養老的重點則在『養』上,屬於一種自助養老的新型模式。
據記者了解,所謂以房養老,指的是老年人把自己的房產提前賣給一個公益機構,公益機構一次性地把錢給他,他再從公益機構把房子租回來。通過這種『房屋理財』方式獲得養老資金,有些類似於『倒按揭』。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老年人在房改過程中,享受政策低價購買過單位公房,後來出於改善住房環境的需要購置了第二套房,他們把此項投資作為未來富足養老的依靠。
但對於第一種情況,絕大部分老人不太接受這種『透支型』的方式,也不太符合國情和中國人的心理。後一種也不太容易普及,因為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資金。老年人抗風險能力較低,最好因人而異。所以,對於大部分城市老年人來說,寧願選擇養老房,也不會選擇以房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