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1日訊 伊春市委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緊密聯系林區改革發展實際,突出『四個著力』破解『四大難題』,不斷提高學習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以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為基礎,著力破解生態系統性保護的難題。針對森林資源枯竭,生態功能退化的實際,伊春堅持保護第一,進一步明確小興安嶺森林生態保護和恢復,對於維護國家乃至東北亞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和戰略性,自覺地把森林生態建設由過去單一物種保護向系統保護轉變、由點狀保護向全面保護轉變、由一方參與保護向多方參與保護轉變。抓住國家和省加強森林生態建設的政策機遇,以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為總框架,圍繞生態保護區、限制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三大功能區』,加快實施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三大工程』,重點推進天然林、濕地、江河源頭、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地址遺跡六大生態保護體系建設。著眼於對上爭取停止主伐的大趨勢,超前研究關停小型加工企業、建設林板一體化原料基地、增加木材進口等應對措施;加快推進林場(所)布局調整,建立生態無人區;抓好防伐、防火、防墾『三防』工作,加強後備森林培育;規劃建設『百湖』工程,持續恢復、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和對大江大河補給的能力,從更高層面上加快推進森林生態功能的保護和恢復。
二是以林權改革和體制創新為先導,著力破解內在動力不足的難題。固有的國有林業經營管理體制,使廣大林業職工乾事創業的內在動力嚴重不足,是制約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為打破單一的國有林業經營管理體制,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解決林區長遠發展問題,伊春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穩步擴大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的要求,切實保護和經營好現有8萬公頃林地,牢牢把握林改試點的正確方向。積極爭取林改擴面,充分發揮其在促進林業職工就業增收和林區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力爭在先期試點8萬公頃的基礎上,分三個階段逐步擴大到30萬公頃、50萬公頃和80萬公頃。最終將『遠山』區的320萬公頃公益林『封』起來,繼續實行國有體制,以生態建設為主;『近山』區的80萬公頃林地『分』下去,以職工自主經營為主,實現國有林區『遠封近分』的管理目標。
三是以遠封近分和經濟轉型為路徑,著力破解結構單一性的發展難題。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林區生態復合型經濟初具規模,但經濟結構單一性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為破解這一難題,伊春把大項目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載體和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具體措施,謀劃了近期和中長期總投資規模600億元的86個重大項目,本年度市本級安排了棚戶區改造、林都機場、興安湖水庫、電網改造等投資規模100億元的23個重大項目,並采取對上爭取、現場辦公、靠前指揮、倒排工期、督促檢查等辦法,確保每一個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同時重點抓好森林生態旅游、綠色能源、特色種養與加工、冶金及礦產開發、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續替代產業的整體培育和跟進工作,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生產方式的改革創新,積極構建多元推進、多輪驅動、多點支橕的新型生態林業產業發展格局。
四是以振興林區和致富群眾為目標,著力破解改善民生的方面的難題。林區長期先生產、後生活,投入不足,市政基礎設施欠賬多,生產生活條件差,職工群眾反映大。對此伊春從事關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明確年內辦好10件實事。即,突出做好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和林企轉崗人員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扶持各類待崗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加大對上協調和爭取力度,努力提高職工收入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積極解決歷史拖欠的項目內養老金補發問題,不斷提高養老保險水平;加大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啟動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對城鎮居民的全覆蓋;加強農村和林場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深入開展第四輪扶貧解困活動,確保扶貧對象按時脫貧;加快中心城區供熱管網改造步伐,提高城市供熱質量;分批更新公交運營車輛,改善中心城區的公共交通狀況;加大文化、體育等生活娛樂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切實使學習實踐的過程成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