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臺河市委書記杜吉明 |
東北網6月5日訊 七臺河市是一座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城市,農業比重較小,農業人口相對較小,全市農業人口近35萬。如何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活起來,讓農業強起來,成為七臺河市實現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難點問題。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七臺河市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機遇,牢牢把握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方針,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為經濟快速發展增添了活力。
七臺河市委書記杜吉明介紹說,七臺河市在科學發展觀實踐活動中,將工作重心放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破解發展難題上。七臺河市農業比重較小,農村和城市的貧富差距不是很大,憑借這一優勢,七臺河市在實踐活動中選擇這一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一體化。
![]() |
茄子河派出所為轄內農業人口免費更換的新戶口本 |
茄子河派出所位於七臺河區的城鄉結合埠,下轄1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四成以上。連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茄子河派出所的戶籍員加班加點,對轄區內農業人口戶數進行統計並確定了換發戶口簿數量,提前做好了新本印制工作。
所換發的新戶口簿『戶別』欄一律取消原非農業、農業性質劃分,統一填寫為『家庭戶』和『集體戶』。新更換的原農業戶口簿首頁加蓋『七臺河城鄉一體化戶改』套印。截至5月31日,轄區內6079戶農業人口同全市35萬農業人口一同實現了『農轉非』。
![]() |
紅光村嶄新的村容村貌 |
![]() |
泥草房改造重點工程七星花園的建設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
杜吉明認為,實現城鄉一體化主要還是解決二元結構,消除城鄉差別問題。七臺河市經過認真研究論證,認識到能不能讓農民留在城裡,關鍵在於農民能不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為此,七臺河市率先在全省打破城鄉二元的戶籍管理制度,取消了農業、非農業戶口劃分,實現城鄉一個戶口本。
杜吉明介紹說,戶籍制度改革不僅是一個形式,還要同時統一附加在戶口本上的各種待遇。目前,戶籍制度改革的相關配套改革措施也正在全面推進。七臺河市僅實行城鄉一個低保標准,一個復員軍人和烈屬補助標准、一個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每天財政就要多支出800多萬元。但市委、市政府領導明確表示,無論為『三農』投入多大,這錢花得都值。
今年以來,七臺河市將各類投入重點繼續向農村傾斜,將城市的分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力度。全面啟動了城中村改造、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投資64億元進行390萬平方米的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投資13億元惠及1.8萬戶的農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已經開工建設。年底前全市將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村村解決飲水安全、村村有標准化衛生所、村村有綜合文化室。
七臺河市新興區紅旗鎮紅光村有居民341戶,2007年開始進行農村泥草房改造。村支部書記韓佔江介紹說,幾年來村子裡的農民居住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兩年共改造農民住房163戶,通村公路達到了10公裡,總投資將近兩千萬,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黨的好政策。
面對好政策帶來的巨變,韓佔江激動地說,09年紅光村的工作還有新突破。一是將進一步改造農民住房50戶,屆時將在全村消滅泥草房。第二在基礎設施方面,將完成6.5公裡的水泥路的修建。第三要大力提高村集體經濟,紅光村今年總投資150萬興建了一個道板廠,每年可以為村裡帶來100萬元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