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9日訊 (黑龍江日報記者 劉偉 東北網記者 朱丹鈺) 受省政府委托,9日上午,省衛生廳廳長李斌向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報告了全省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況。報告中說,黑龍江省自2003年開展新農合試點工作以來,參合農民由100.38萬人發展到現在的1370.3萬人,參合率由56.4%上昇到95.7%,統籌補償比由原來的29.6%上昇到2008年的34.5%,比國家要求的時限提前一年實現了新農合工作的全省覆蓋,呈現出『政府得民心、群眾得實惠、醫療機構得發展』的良好態勢。
報告中說,政府職責到位,制度框架已經形成。從2006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將新農合工作列入對市地黨委、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之中。在推進過程中,注重加強制度建設,先後制定下發了《黑龍江省新農合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等一系列監管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制度體系,促進了新農合工作健康發展。基金管理嚴格,運行平穩。認真把好費用收繳關、專戶儲存關、資金審核關、報銷審核關和資金運行關。統籌資金保障能力增強,群眾受益程度高。2008年,黑龍江省共籌集統籌資金9.86億元,其中統籌資金支出8.09億元,結餘1.77億元;統籌資金結餘17.9%,超出國家標准2.9%左右,超出部分通過二次補償得以解決;參合農民受益率達到53.29%,比上年增加2.1個百分點。一是做好參合農民工的就醫保障。二是做好貧困人口參合工作。目前,全省貧困人口參合率達到87.13%,五保戶參合率97.81%。三是做好門診慢性病補償,2008年共支出門診慢性病補償資金1346.9萬元,補償人數達5.4萬人。四是做好住院分娩補償。目前,每名產婦補償費用都在300元左右。五是做好中醫藥服務工作。
報告中說,經辦機構有序發展,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加強經辦機構建設,2007年全省當年開展新農合的76個縣全部解決了編制問題。加強經辦機構管理。全省各統籌地區合作醫療經辦機構都制定了新農合管理辦法等各項制度。提高管理能力,近年來,全省開展各種新農合培訓班100餘期,培訓人員12600多人次。定點醫療機構運行規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昇。選好定點醫療機構,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關於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指導意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在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內部實施『一日清單制度』及『簽字制度』。嚴格控制費用支出,采取控制定點醫療機構大額費用支付和單病種最高限價的管理方式。農村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促進了新農合穩步實施。創新農村衛生管理模式,開展農村衛生人員培訓,紮實做好農村衛生人員學歷教育與續繼教育。開展鄉鎮衛生院項目建設,全省鄉鎮衛生院房屋建設改造任務預計2010年底全面完成。
針對目前存在的新農合的管理難度加大,新農合信息化建設緩慢等問題,報告中提出下步工作重點是,認真規范住院患者大額費用申報制度和單病最高限價制度。積極探索市級直補、『門診統籌』、資源整合補償三項改革。全力推進降低合作醫療結餘率、中醫藥扶持政策、慢性病門診補償、新農合信息建設等四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