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4日訊 對於處在躁動中的中國電視劇市場而言,近兩年絕對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時期。制作投入屢創新高、涉獵題材幾近覆蓋、出品數量刷新前例,當電視劇走出了自身形態,引發了大文化范疇的深切關注時,中國電視劇發展的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在這其中,有著深刻地域特征的『東北制造』電視劇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悍的觀眾吸附力。從趙本山的系列農村劇和文化產業鏈打造,到區域電視劇生產以『吉林現象』被廣泛關注,再到《闖關東》等有著深刻歷史背景、深厚文化底蘊的電視作品火爆熒屏,都可以窺見驍勇的『東北軍』在諸侯紛爭的中國電視劇舞臺上的崛起。甚至有人因此斷言:這一輪『東北軍』進軍全國,將為解讀二十年來『東北現象』注入新的機緣。從大工業轉型中出現的『東北現象』,跨越了大農業的關注,最終擴展到以電視文化為承載的大文化領域。但作為龍江人,令人深思的是,黑龍江省在電視劇創作和生產上的聲音依舊單薄。不過,一部新戲《大掌櫃》正在黑龍江省拍攝,根據龍江作家作品改編、展現老哈爾濱城市風貌。在滿屏盡吹『東北風』的屏幕上,龍江人終於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本山奇跡締造『東北制造』品牌
一個趙本山不足以撼動『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卻足夠可以攪出『中國文化』半壁的熱鬧。從『春晚』的熱切期盼,到『劉老根大舞臺』的火爆開演,再到《劉老根》、《鄉村愛情》、《馬大帥》、《關東大先生》的熒屏爭鋒,趙本山將『二人轉』變成了『萬人轉』,並打造出涵蓋了演出、音像、出版、影視、學校等多種形式、衍生品豐富的文化產業鏈。更重要的是,以『東北農村的鮮活生活』為內容的『東北農村劇』,在他的推手下幾乎徹底顛覆了傳統農村劇的模式。
趙本山創造了電視劇收視的奇跡:在央視一套首播的《鄉村愛情2》平均收視率為8.46%,最高時竟達到11.62%。而來自央視索福瑞的收視率調查顯示,在此之前播映的《鄉村愛情1》在黑龍江的收視率竟然達到了驚人的20%。在數字比較的背後,從2007年三季度到2008年二季度,央視共播出了超過15部農村題材電視劇,其中反映東北鄉村風情的超過了一半。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影視部主任汪國輝認為:『東北方言小品為這些電視劇奠定了觀眾基礎,而更重要的是,東北擁有大批的創作者,他們熟悉農村、熱愛農村,描寫農民和農村是他們的強項。』
事實上,這些電視劇缺少緊張糾結的事件衝突和跌宕交錯的情節起伏,但平淡的生活瑣事給觀眾一種『鄰居說家常』的親近,更容易產生共鳴。當簡單而幸福的情懷漸漸遠去,農村人依舊質朴可愛,知足和樂觀的生活也勾出了忙碌的現代人心中那份懷舊的思緒。當一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把東北人的豪邁、樂於助人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時,『東北農村劇』正在因性格鮮明、有血有肉、貼近現實的人物塑造,讓觀眾從『東北制造』中看到了鄰家嬸子、大爺一樣的親切。
電視劇不是趙本山所著力打造的文化產業鏈的全部,卻是他所有抱負實現的關鍵。為此,他吸納民間人纔組建了遼寧民間藝術團,打造『劉老根大舞臺』並與電視劇制作實現多資源共享,還通過創建本山藝術學院標准化培訓演藝人纔進而滿足電視制作和演出環節擴大『產能』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看,趙本山早已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小品演員的單薄角色,他以自己的號召力推廣二人轉藝術,對二人轉演出進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包裝,並逐步摸索出嶄新的娛樂產業盈利模式,就是一個生意人的目光『狠毒』所在。
『吉劇現象』忽然崛起的力量
從電視劇《劉老根》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算起,七年來吉林省生產制作的《聖水湖畔》、《希望的田野》、《陳雲在臨江》、《美麗的田野》、《插樹嶺》、《都市外鄉人》等眾多影視劇相繼亮相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這種集體展映最直接的成果是,在一個時期內由於印有『吉林生產』的電視劇佔據了央視一套黃金時段年播出量的近兩成,而形成了業內外廣為矚目的『吉林電視劇現象』。
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局長任鳳霞對『吉林電視劇現象』做過深入分析,在《關於吉林電視劇發展的思考》一文中她有這樣的統計:2000年至2006年,吉林省共生產電視劇98部1936集,其中19部355集電視劇在央視一套或八套播出,另外還有8部電視電影在央視六套播出。共有17部電視劇在全國獲大獎。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數量上,吉林電視劇也位於前幾名,呈現出成功率高、盈利率高、收視率高、獲獎率高的鮮明特征,形成了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大獎又有大眾的幾近完美的局面。
任鳳霞說,『事實上吉林省論經濟實力在全國並不靠前,文化狀態也似乎缺少像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湖湘文化、嶺南文化、京衛文化那樣聲名宏大的文化底蘊,可是吉林電視劇卻日益在全國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她想借此引出的話題是:形成『吉林電視劇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這其中又有多少是具有『榜樣』的教義呢?
促成吉林電視劇崛起的主要原因歸結於:一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二是電影搖籃培育和造就了眾多電視劇創作人纔。三是厚實的生活積累造就了一批善於創作農村戲的劇作家。這樣的『歸功』也促成了我們新的關注,那就是同處東北的黑龍江,除了在電視劇創作人纔因為『缺乏』長春電影制片廠的歷史機緣而存在天然的不足外,在其他兩個成功因素的比較中不僅難說落敗,甚至還有自己的獨到。但一個嚴峻的現實是,當吉林電視劇巧妙地將二人轉中的藝術元素和演員隊伍融合到『吉林生產』時,黑龍江已經失去了可貴的先機。更值得思考的是,今天我們應該從成功的經驗中借鑒什麼?畢竟吉林電視劇的『品牌效應』已經開拓出新的空間,一個『精心創作,市場推廣,力爭資金回報投入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已然形成。
龍江人『失語』《闖關東》
從清朝初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先後有數千萬山東、河北等地窮苦百姓迫於生計背井離鄉,歷盡艱辛闖蕩到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的關東大地謀求生存。這種歷史罕見、規模巨大的移民現象被稱作『闖關東』。作為近百年來東北地區最波瀾壯闊的『人文歷史』,『闖關東』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龐雜的生存體驗和濃厚的地域特點。
作為電視劇作品,《闖關東》無疑是成功的。它所力求真實還原的那段悲愴、蒼涼、恢弘的民族血淚史,在故事架構、藝術提煉所彌漫出的歷史質感,以及用當代視角重新審視那段歷史中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都以『收視長虹』的形式確定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一個明證是,作為2008年的開年大戲,《闖關東》的收視率甚至超過了聲名顯赫的前兩年央視開年大戲《漢武大帝》和《喬家大院》。不僅如此,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也將焦點對准了《闖關東》,在節目裡,該劇編劇高滿堂、導演張新建等主創人員紛紛亮相,延展了一部電視劇新的生氣。為了拍出恢弘博大的歷史感和滄桑感,《闖關東》的投資方出手『闊綽』,投資額創下了2006年電視劇投資的一個新紀錄,劇中再現了當年闖關東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礦等大場面,場景也橫跨了半個中國。
然而,作為『闖關東』的最主要目的地的黑龍江,卻沒能出現在電視《闖關東》的主創隊伍中,在出品方、制片人、編劇、導演的全角色中『集體失語』,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餘秋雨說,『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與他們良好的整體素質有關。這種素質,特別適合於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因此也可稱之為商業人格。』財富是時代進步的推動力之一,蘊含其中又橫亙歷史的商業精神是包括影視劇在內的文化產品、藝術形式相互競逐的潮頭。在近幾年中央電視臺和地方衛視的收視長虹排行中,電視劇《大宅門》、《大染坊》、《白銀谷》、《喬家大院》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這類電視劇或分庭抗禮,或獨領風騷,紮實地把觀眾吸引到對商人和商道的關注中,更引發了現實生活中對『經商之道』的新一輪討論和更本質思考。
從紅頂商人的徽商,到扼守中原、南通北運的晉商,再到富可敵國的鹽商,一個中國歷史中所呈現出的琳琅商業社會,到了華北一線就戛然而止了。在眾多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歷史中的東北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邊緣角色,甚至一度造就了土匪、流民與荒蠻之地的片面認同。與南方商業環境的細致營造不同,東北的民族工商人士始終沒能走出地域的限制,甚至長期不被人知。原哈爾濱文藝雜志社總編輯兼《小說林》編輯部主編、作家李五泉說:『這與東北地區相對較弱的人文歷史有直接關系。但又不盡然。』這『不盡然』指的是這片土地相關記憶的挖掘。事實上,單就哈爾濱而言,這是一個近代崛起的移民城市,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大多數經歷了由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換,這種人生轉換帶來的機遇、亢奮和緊迫敲擊了不安的心境,迫使他們做出人生的選擇。這種生存狀態讓每個人都經歷了一次生命的洗禮。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片土地上是應該出『大作品』的。
《大掌櫃》拉開龍江大戲帷幕
從四月進駐搶拍雪景戲,電視劇《大掌櫃》已在黑龍江秘密拍攝兩個月,由著名導演雷獻禾導演。這部年代商戰情感大戲是哈爾濱人講述的故事,也是名副其實的『黑龍江造』,從原著作者到編劇再到飾演陳九、陸瓔的男女主角,都是清一色的黑龍江人。不僅如此,《大掌櫃》講述的也正是清末民初山民陳九在哈爾濱商海沈浮的故事,根據黑龍江作家李五泉的長篇小說《街上有狼》改編而成。
《街上有狼》所講述的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山民陳九與官府小姐陸瓔傳奇般的結合,讓陳九走出封閉的大山,闖入商埠城市哈爾濱。在這裡身無羈絆的陳九如魚得水,表現出強大的進取能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成就了他的毛皮商號『宏發祥』。但這種人生角色的轉換中帶著原始的血性,陳九在商場角逐中常常流露出躁動,讓世人側目,也給他的成功埋下了無形的隱患。商場如戰場,他的卑微出身和性格的局限,讓他飽經磨難,陳九與陸瓔先天不足的結合,也埋下了他們婚姻不幸的種子。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官府小姐陸瓔,與陳九的世界格格不入,在寂寞中陸瓔又陷入『宏發祥』賬房沈中和日本商人莊本設下的陷阱,成了物欲橫流之下商場角逐的犧牲品,最後唱出了『質本潔來潔歸去』的生命挽歌,告別塵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經歷商場歷練的陳九,最終融入社會發展的軌道,面對同行的暗算和情感的波折,陳九重新凝聚力量,從容應對,挫敗日商的陰謀,懲罰了暗算的對手。但是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徹底顛覆了商場的游戲規則,陳九又屢遭明爭暗算,多次受挫,但最終並沒有打垮這位從山裡走出來的血性漢子。李五泉說,『主人公陳九是特殊時代中從蠻荒中走出又直接邁進都市的這一特殊人群的代表,兩種角色的急劇變化、兩種文化的激烈撞擊造就了他復雜的性格演變,最終演繹成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某種文化特質。』
僅從小說而言,作品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幅上個世紀初哈爾濱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追求幸福生活小家碧玉式的張秀玉,世俗而不乏憨直的孫殿臣,忠誠仁義的『宏發祥』伙計濱生和老張,地位卑微而有俠膽義腸的妓女秋姐,還有那老乞丐自始至終世故而又充滿哲理的歌喉。這些市井小人物構成的眾生相演繹出一座城市聲色發展的命脈。『這些人物卑微而富有生命力,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李五泉說,『我力圖從這些鮮活的生命中,展示出過往歷史的生氣。』
導演雷獻禾說,『作為東北人,我們要通過鏡頭、取景、服裝、道具呈現出一個我們所熟知的、但銀屏上卻從未曾出現過的哈爾濱,我們整個劇組都在為此而努力。』而談及近幾年電視劇的『東北風』,雷獻禾表示,以《闖關東》等為代表的一批影視劇把東北的地域文化引向了全國乃至世界,希望《大掌櫃》的播出能給中國的銀屏帶來一股更清新的『東北風』。出品方對此的信心是:曾創下年度央視電視劇收視率新高的《大宅門》單集投資40萬元,而《大掌櫃》的初期投資就是兩千多萬,預計每集費用超過70萬,這在年代劇的拍攝中並不多見。李五泉說,『當我們致力於把一個精彩的故事講給觀眾時,我們也把一個現實而沈重的思考留給了大家。都市生活有無情的角斗,也有默默的溫情,所謂的『狼』不僅是在商界行走的動物,更是人們心中抹不掉的陰影。道義和人性的勝利,不僅是向外部的討伐,也是向心靈深處的撫慰。瑣碎的生活常常模糊面紗的美麗,但活生生的人物身上,可以探求一座城市的特質,這種探求盡管是局部的,但其鮮活和靈動是真實的。』
電視劇《大掌櫃》的拍攝,無疑是黑龍江影視創作掘進的信號,從小說原著到劇本改編都是地道的家鄉人,這種血脈與文脈的相融,對多方位地反映地域文化的特質有著先天性的基因優勢。當趙本山、『吉林電視劇現象』、《闖關東》成為東北電視劇崛起時的核心構件時,這一次打著黑龍江印記的轉身非常值得期待。探索城市人的心靈歷程———與長篇小說《街上有狼》作者、作家李五泉對話
記者:你曾發表過一系列關於哈爾濱歷史和人文精神的作品,並引起廣泛關注,是什麼把你的目光吸引到這一領域的?
李五泉:中國人向來有關注鄉土文化的傳統,這種關注是厚重文化積淀和傳承地域文明的重要途徑,是文化上的探索和積累。作為哈爾濱人,關注城市歷史、關注城市人文精神,一直是我系戀心頭的情結。哈爾濱是一座近代崛起的移民城市,是近代工業革命直接影響下我們同一些列強國家面對面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一座現代意義的城市,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哈爾濱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用自己的雄渾氣魄和聰明纔智建設了這座城市,成就了這座城市的輝煌,這是哈爾濱人的豐碑。探索城市人的心靈歷程,解讀城市人的精神家園,是我一直想做並一直在做的事情。
記者:你的一部反映社會人文精神的長篇小說《街上有狼》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大掌櫃》,正在拍攝,讀者期待著對你的長篇小說有更多的了解。
李五泉:長篇小說《街上有狼》反映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人在城市崛起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堅毅的創業精神和復雜的情感歷程。上個世紀初正是哈爾濱人纔匯聚,開埠興市,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山民陳九與官府小姐陸瓔的傳奇結合,讓陳九走出封閉的大山,闖入商埠城市哈爾濱。陳九在商海中行舟,白手起家,靠著心力智力拼搏出一番事業,有了自己的商號『宏發祥』,但商場爭利,欲壑難填,情海尋真,人心叵測。同行傾軋加上以日本軍國主義為背景的日商暗算,讓陳九屢遭磨難瀕於破產,甚至身陷囹圄。在陳九商海翻船的關鍵時刻,出身不同、文化背景相異的陳九太太陸瓔摒棄與丈夫的嫌隙,衝破情感羈絆,傾家籌資贖出陳九,而自己卻在難言的痛苦中結束了美麗的生命。陳九在同仁們的大力支持下,挫敗了日商的陰謀,懲罰了暗算的對手,重新挺直了脊梁。我的父輩中不乏一些工商業人士,耳聞目睹他們的人生經歷,讓我生出許多感慨。一個城市的崛起浸透著許多普通人的辛勞和汗水,我拿起筆來努力去講述一個讓人蕩氣回腸的故事,來呈現當時多元的社會生活,去折射那個時代哈爾濱人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節。
這部小說的出版得到了讀者的首肯,並獲得『第四屆東北文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當時長春電影制片廠影視制作中心和吉林電視臺等機構都向我表達了將小說改編為電視連續劇的願望,並進行了洽談事宜。
記者:你對你的作品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大掌櫃》有什麼期待?
李五泉:小說出版後,由李清川先生將長篇小說改編成23集電視連續劇《風雪商街》,考慮到作品的地域性特點,最終將長篇小說《街上有狼》和電視連續劇劇本《風雪商街》的改編權交給了徐長軍先生。徐長軍先生是我多年相熟相知的朋友,現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對影視劇創作有著豐富的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徐長軍先生也是哈爾濱人,同樣有著濃厚的家鄉情結,有著張揚哈爾濱歷史和人文精神的願望和抱負。由他將長篇小說《街上有狼》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大掌櫃》,會注入更多的哈爾濱地域文化的元素,彰顯出更多的城市文明的光彩。藝術創作是智慧的辛勞,徐長軍先生為電視劇《大掌櫃》的創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相信電視劇《大掌櫃》會取得成功的。我和觀眾一樣,期待著電視劇《大掌櫃》早日亮相熒屏,讓家鄉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