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倭肯河上一座流動的橋 趙永錄義務擺渡48載
2009-06-14 10:23:1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4日訊 每天清晨4點多,天剛放亮,散發著薄薄水霧的倭肯河上,停靠著一只小木船,只要有人招呼一聲『過江了!』一位身體消瘦、皮膚黝黑的老人,就會從遠離村莊的江邊小屋裡跑出來,免費運送兩岸過河的鄉親。小船搖啊搖,老人的黑發搖成了滿頭銀絲,48個春夏秋冬就這樣隨倭肯河水流過。他,就是被譽為『義務擺渡人』的趙永錄。

  倭肯河是松花江流經勃利、樺南、依蘭三個縣的一個支流,在樺南縣境內,倭肯河流經的地界人煙稀少,所以這裡一直沒有橋。當時,兩岸村民往來只能靠徒步趟水過河,每到汛期,村民溺水身亡的悲劇頻頻發生。1960年,24歲的趙永錄只身一人來到樺木崗村。得知這種情形,本打算開地種田的趙永錄,自己花錢買來木料,造了一只小船。從此,古老的倭肯河邊就多了這位義務擺渡人。有了他的擺渡,倭肯河再沒有因趟水過河而溺水的人。

  1998年洪水無情地襲來,是趙永錄用那只小船,一家一戶地把附近受洪水威脅的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開春和初冬的時候,河上走不了船,他便每天守望在河邊,防止有步行過河的人發生落水的危險。每當有過河的村民餓了、累了,趙永錄和老伴就會燉好大鍋菜,支上流水席,熱情招待客人。這些年來,究竟有多少人在他家裡用過餐、住過宿,就連趙永錄自己也說不清楚了。

  依蘭縣團山子的農民張永州說:『我家的地就在河對岸,以前是我父親乘趙大爺的船過河種地,後來我們爺倆一起乘船。附近四個村有不少家都是這樣的,可以說,趙大爺是我們的恩人,我們都覺得欠趙大爺一份情,這份情多少錢都買不來。』

  今年春天,72歲的趙永錄去雙鴨山,收養了身體多病、生活窘迫的邢江和他的女兒,管吃管住,還負擔了父女倆的醫藥費,邢江身體好時就幫老趙擺渡。其實,老趙想帶動邢江,讓他成為義務擺渡的傳承人。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