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綠色食品走俏市場 不再『傻大黑粗』注重加工
2009-06-16 07:08: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趙政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5日,省委書記吉炳軒參觀現代農業展區。

  東北網6月16日訊 通過哈洽會這個平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名揚天下,暢銷全國,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等地區。綠色食品企業發展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

  從不願來到搶著參加

  在農業部門工作多年的省綠辦副主任孫景峰回憶說,以前我省農產品質量沒得說,但是很難賣,即使賣出去了,價格也非常低。後來,經過有關部門協商,我省的農產品開始拿到哈洽會上展銷。頭幾屆哈洽會,農產品企業都不認,絕大多數企業都不願意參加。為了完成招商任務,他們派人到企業游說,不僅免除相關費用,還幫助企業布展。經過幾屆之後,這些參展企業的訂單紛紛而來,效益大增。這讓其他農產品企業分外眼紅,它們也爭相要求參加哈洽會。

  2001年,綠色食品第一次以展館的形式走進哈洽會。自此,每屆哈洽會都有綠色食品的身影。哈洽會幫助我省的綠色食品打開了銷路,成為我省綠色食品銷售的重要平臺。

  『從第17屆哈洽會開始,綠色食品展位明顯增多,從第18屆開始,展位已供不應求。各地、各企業要求參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由過去「要我參展」變成「我要參展」。』孫景峰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到第19屆哈洽會,綠色食品展位增加到了219個。而今年報名參展的企業達到了700多家,比去年增加30%,經過協調最終落實了458個展位。

  綠色食品『金貴』了

  雞西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曉東對於我省綠色食品的變化深有感觸。他說,剛參加哈洽會的時候,雞西市的農產品大多數都是『原字號』,給人的印象是『傻、大、黑、粗』,養在深閨人未識。通過多年的參展,企業互相學習,雞西的產品有了本質的提高,過去用托盤、塑料袋展示的產品找不到了,參展的大米均用精美的真空包裝,許多產品裝進了禮品盒,綠色食品由過去的不修邊幅,到今天的精心裝扮。

  記者發現,近幾屆哈洽會展出的綠色食品包裝更加精美,脫『俗』變『精』。在第二十屆哈洽會上,以往拿不上臺面的大醬也裝進了精美的禮品盒,百姓餐桌上常見的土豆也包上了絲網,五谷雜糧也裝進了氮氣保鮮袋。

  深加工產品明顯增多。由黑龍江露易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黃金主食』系列產品備受客商關注。據該公司的負責人介紹,以往把玉米直接賣給糧商,每公斤只賺幾分錢,如今把玉米加工成『玉米面粉』,每公斤的利潤可達四五角錢。

  在鶴崗展區,萬源糧油公司變廢為寶,把以往扔掉的稻谷米皮充分利用起來,提煉出富含谷維素的『米糠油』,受到客商的青睞。

  腰包鼓了身價高了

  『近幾年,我省農產品不僅外表發生了變化,還創出了品牌。』孫景峰說,通過哈洽會這個宣傳、銷售平臺,至少培育了近百個綠色食品品牌,使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揚名海內外,企業發展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

  哈市巴彥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是由當地農民李樹軍1998年創建的。當時這個公司就是做大米生意,銷售業績平平。李樹軍告訴記者,經過連續八年參加哈洽會,他們公司的『天鑫』牌綠色食品受到商家關注。在去年的哈洽會上,他們與西安的一家公司簽訂了6000噸銷售合同,今年的銷售形勢也非常看好。

  參加哈洽會的綠色食品企業收獲頗豐,也推動了我省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王曉東表示,第十一屆哈洽會上,雞西市的綠色食品產業剛剛起步,綠色食品基地監測面積只有105萬畝,產量67萬噸,產值10億元,綠色食品標志5個。而到2008年第十九屆哈洽會上,雞西市的綠色食品基地監測面積已經達到415萬畝,產量158萬噸,產值28億元,綠色食品標志49個,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3倍、2.4倍、2.8倍和10倍;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綠色食品收入所佔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5%上昇到2008年的50%。

  全省的綠色食品通過哈洽會這個平臺得到了快速發展。據孫景峰介紹,到2008年,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了5170萬畝,比上年增長10.5%;實現總產值650億元,增長11.8%,在金融危機下逆勢增長。預計到今年6月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可實現銷售收入223.2億元,同比增長6.7%;上繳稅金6.1億元,同比增長5.2%。

  記者了解到,本次哈洽會綠色食品展區更名為現代農業展區。參展的農產品有14大類、1400多種,涉及水稻大米類、大豆及大豆制品類、雜糧類、油類、畜禽肉類、乳品類、蛋類、罐頭類、飲品及酒類、山特產品類、水產品類等。這些產品中90%都是經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或者是有機食品。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