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刻楞房屋李富?攝 |
東北網6月23日訊(大興安嶺日報記者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東北網記者李富?)毫無疑問的是,金山鎮已經變成了今天的金山村,當年的建築也大部被毀,無法找尋。
但是,這裡畢竟輝煌過,那段歷史對當地居民生活得影響,仍能清晰可見。
從這些影響和金山老人的講述中,我們大致探尋到一些老金山的民俗風情。民居:高大的木刻楞在我們采訪的當天,邢建起老人首先領著我們來到了一個木刻楞房屋前,這個房子是一座倉庫。
這座房屋高15米,長30米,寬10米。據邢建起說,這座建築是建國後建立的,但是外部的樣子卻跟建國前歷史上的木刻楞房屋一模一樣。在金山鎮最繁華時,這樣的大型木刻楞倉庫幾乎每個大買賣家都有。
『那時候,每家每戶住的幾乎都是木刻楞房屋』。邢建起老人說:『現在看到的木刻楞是用作倉庫的,但就在這座倉庫的旁邊,有三排民居,全是木刻楞,但是毀於幾場大火當中。』
![]() |
刑建起老人向記者介紹木刻楞房屋東北網李富?攝 |
在大興安嶺建木刻楞房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的木材俯恰即是。但是,也正是這些木刻楞房屋,給金山鎮的毀滅埋下了隱患。
據邢建起老人說,建國前,這裡著過兩場大火,其中一場是從鎮子中心老道廟著起來的,結果火燒連營。這裡的黑龍江還發過一場大水,木刻楞房屋因為地基淺,瞬間就被大浪衝毀,好像船一樣,飄在水中。村裡很多人都有俄羅斯血統
『村裡很多人都有俄羅斯人血統。我的母親就是俄羅斯人。』邢建起說:『落戶金山鎮的俄羅斯人有3種,一種是采金地礦工,大概有200多人,一種是為了躲避上世紀20年代蘇聯內戰,逃難至此,還有一種就是中國人去俄羅斯經商,並與俄羅斯人通婚,最後回到中國。』
細看邢建起的面容,高鼻梁、高顴骨,頭發也略微卷曲。老人說,很多移居過江的人都有了自己的中國姓氏,並且漸漸地學會了漢語,接受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也接受了一些俄羅斯的東西。
![]() |
邢建起老人向記者介紹老金山的風俗民情東北網李富?攝 |
金山鎮地處交通要道,北連漠河,南接黑河,實為水路交通之要衝。隔江就是俄羅斯,在日偽之前,兩岸交流頻繁。
邢建起的老伴兒,至今會做一些俄羅斯風味的甜點,全家人對牛肉燉土豆這道原汁原味的俄羅斯菜餚更是情有獨鍾。
骨子裡的『闖關東』精神金山鎮因黃金而聲名鵲起,因黃金而人流不息,這裡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外來淘金的礦工。據統計,僅僅民國初年,淘金礦工總數達9000多人。
為了生存,為了夢想,一輩輩的關內人來到邊遠的金山鎮,這種堅毅不拔的精神流淌在金山村村民的血脈中。邢建起說,現在村裡剩下的絕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遠至海南,近到黑龍江,都有他們的足跡。不但如此,他們還繼承了闖關東先民們精明的頭腦還有堅忍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