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6月24日訊 面對龍江大豆產業的外擠內壓,業內人士並沒有喪失信心。他們認為,加入WTO後外資和進口大豆等外因我們無法控制,但是可以從內因入手扭轉乾坤。
用好『原生態』『綠色』王牌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據推算,我國大豆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而我省又是大豆的主產區,種植歷史悠久。更為重要的是,我省還坐落在世界三大黑土帶中最大的一個。
黑土地是黑龍江人的驕傲,土壤肥力、理化性質和孔隙度極佳,是世界公認的『土中之王』。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他地區,盛產大豆。
省綠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我省的大豆都是綠色食品,但是由於缺乏品牌,沒有充分利用綠色食品的優勢,好糧沒賣上好價,沒有體現其應有的價值。
省農科院大豆專家劉忠堂說,我省的大豆蛋白質含量為全球之最,但由於缺少保護機制,宣傳不到位,使很多消費者僅看價格而忽略了品質,而且出口產品沒有獲得高回報。
專家表示,利用我省的優質大豆資源,生產綠色產品,培育高端產業鏈,跳出與進口大豆打價格戰的束縛,龍江大豆將成為搶手貨。
充分發揮『非轉基因』優勢
我省的大豆除了的生態良好,還有非轉基因的優勢。業內人士指出,拯救國產大豆根本的戰略就是用好這兩張王牌,奪回定價權和話語權,讓我省特有的生態資源優勢發揮效力。
省大豆協會秘書長吳立強表示,我省大豆之所以珍貴、稀缺,一是因為其蛋白質含量高,二是因為它是純天然的非轉基因大豆。
相關人士表示,轉基因食品問世來,雖然尚未報道過食品安全事件,但鑒於轉基因產品的眾多說不清並從安全性考慮,歐美及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明確限制轉基因產品應用在食品領域。
『我國很少在非轉基因安全方面進行宣傳。很多老百姓看見大豆包裝上印著「非轉基因」字樣,認為是不好的產品,反而拒絕購買。』對於中國出現的大豆危機,相關人士認為,這是非轉基因大豆與轉基因大豆之間的一場較量。
努力提昇龍江大豆品質
我省一直是中國大豆出口的主要供應地,大豆出口鼎盛時期,出口量近百萬噸。對食品營養性和安全性最為挑剔的日本,更是黑龍江省大豆出口的主要市場。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前,我省的大豆每年出口日本30萬噸左右。但近年來,出口日本的數量在急劇下降。
對於我省大豆在日本市場份額的流失,很多人認為是價格偏高所致。但是吳立強卻不這麼認為。他說,日本放棄我省的大豆主要是因為我省大豆的品質下降。
日本在食用大豆方面,一直用高價來保證品質,現在每年都要在美國單獨種植相當數量的大豆運回日本,其收購價格每噸要高於普通食品大豆35美元。
我省大豆產量低、出油少是多年存在的問題。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目前我省大豆的平均畝產只有130公斤,部分地區的畝產不足100公斤,遠低於美國的畝產170公斤的產量;我省的非轉基因大豆出油率只有17%,而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達20%-21%。產量低、出油率低的非轉基因大豆在競爭中勢必要處於劣勢。
大豆需要現代農業支橕
要想改變大豆的現狀,沒有現代農業支橕是做不到的。
楊玉明說,近幾年,我省增加了大豆方面的科研、種植投入,但是對於數千萬畝的種植面積,投入的資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他建議,利用我省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多的優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大豆產量、增加出油率、提高抗病能力。
據悉,由中國大豆產業協會發起的東北大豆產業化試點活動已經在大慶、齊齊哈爾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紮蘭屯市和黑龍江農墾總局紅星農場開展。
雖然我省是大豆主產區,但是大豆交易市場卻不在我省,而是在沿海地區。因此,我省的大豆市場信息相對滯後。因此,必須發揮政府、媒體和合作組織的作用,讓全省200萬戶豆農都不同程度地獲得市場信息服務。
吳立強建議,在大豆產業方面政府應該扶持三個關鍵點,一是加大對農戶的直接扶持力度,二是扶持大豆加工企業力度,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三是扶持大豆高精、高、新的大豆產業,提高大豆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