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滿族珍珠球:球籃移動的籃球賽
2009-06-24 10:28:23 來源:大鵬新聞網  作者:謝景田 王艷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4日訊  接球、胯下運球、變向加速過人、假動作起跳投球……可別以為這是籃球賽,並為找不到籃筐而懊惱,他們正在進行的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珍珠球。『珍珠球已有400多年歷史了。』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人員介紹,滿族珍珠球是一項源自滿族生產勞動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玩法與籃球類似,現已成為第二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珍珠球源自采珍珠生產活動

    珍珠球也叫采珍珠,滿語稱『尼楚赫』。『寧古塔的珍珠相傳多用於清朝官員的頂戴上。』據史學家考證,牡丹江流域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的發祥地。在古代,滿族先民在牡丹江裡經常采珍珠。在滿族人的心裡,珍珠是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是稀世珍寶。據滿族老人講,撈珍珠要由兩個人配合完成。一個人站在岸邊把一根長杆插向河底,用力頂著,另一個人順著杆子潛入水中,左手抓著杆子,右手去撈河蚌。

    據《寧古塔紀略》中記載,牡丹江一帶出河蚌、珍珠極多。特別是在牡丹江西岸的海浪鎮伊蘭崗村一帶。寧古塔的珍珠個大,色澤晶瑩且有一個月牙圖案,多被清朝官員的鑲嵌在頂戴和衣服上。在不斷的生產活動中,滿族先民便在勞作之餘發明了模仿生產活動的兒童游戲和體育活動——『采珍珠』,即後人稱的『珍珠球』。
      珍珠球玩法與籃球類似

    『最初的珍珠球是在水中進行的。』寧安市『非遺』研究人士介紹,最初的珍珠球是滿族先民象征性地捕撈河蚌的競賽。用繡球代表珍珠往筐裡投,兩名青年各執兩片大河蚌殼,阻止對手將珍珠投入籃中,投中多者獲勝。『後來纔從水上轉到陸地,在康乾盛世時期,從八旗官兵到尋常百姓,珍珠球活動開展得相當廣泛。』    『有打籃球功底兒的年輕人一個多小時就能學會。』寧安市文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珍珠球簡單易學。雙方對壘,每隊出6名隊員,其中1名隊員站在一端准備持網捕撈,兩名手拿蚌型木拍的隊員站在對方捕珠者前面攔截珍珠,其他3名隊員下『水』與那名隊員爭奪珍珠,奪到後將珍珠投向自己隊的持網人。期間,對方隊員要設法用蚌型木拍把投來的珍珠球攔截回去。躲過對方的攔截,把珍珠投入自己隊員的網裡纔算得分,投入十分為一局,三局決定勝負(各地比法和得分規則大同小異)。『珍珠球比賽要求隊員們具有良好的個人技術和配合意識。』由於珍珠球比賽類似於籃球比賽,因此又被稱為『球籃移動的籃球賽』。

    列入國家體育競賽項目
    期待年輕人參與

    『珍珠球至少比籃球運動早200年。』市文化相關人士介紹,以跑、跳、投、傳為主的珍珠球活動,在康乾時期開展得最為廣泛。到了晚清,列強入侵,內外交困,民族體育日漸衰敗,珍珠球活動也幾乎到了失傳的境地。

    為挽救珍珠球活動,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相關部門曾對珍珠球進行了挖掘和整理,並參考籃球等競賽形式和規則,使目前的珍珠球既保留了傳統特點,又使器材和競賽規則上更具現代體育特征,極具對抗性、技巧性、組織性和趣味性。

    『如今,珍珠球運動已被列入了國家相關體育競賽項目,我國文化體育部門正在積極推廣,吉林省和我省五常市、寧安市等滿族群眾聚集地也在努力培訓人纔、組織比賽。』寧安市文體局的相關人士說,在1991年的『全國第4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珍珠球首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滿族珍珠球傳承人之一——原寧安市群眾體育活動中心主任關常富也在系統學習了教程和規則後,在寧安城鄉開展了傳授工作,並多次組織寧安市代表隊參加國家、省相關比賽,對於此項運動的傳承,他表示:目前,我市只有海浪鎮伊蘭崗滿族村開展得較好,很希望這一產生於咱本土的活動,能夠得到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