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訊 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啟動以來,富錦市委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八大經濟區』和佳木斯市委確定的『兩區兩帶一城』發展戰略,找准自身定位,提出『五區同創』工作思路,為區域經濟社會科學跨越發展提質增效。
一是創建標准化農業園區。推行『品質導向型』生產模式,促進基地建設與規模化生產有機結合。以頭興農場為牽頭建設3000畝優質水稻基地,以宏勝鎮為牽頭建設10萬畝優質大豆基地。重點加強示范園區網絡建設,突出抓好頭興農場、二龍山龍陽農機合作社兩個標准化園區建設,進一步提昇錦山院市共建、二龍山局市共建等八個示范園區標准,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復墾等項目建設,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全力打造三江平原現代農業試驗區。
二是創建優勢化工業園區。加快『工業強市』步伐,走產業聚集發展之路。依托鋼圈等出口產品,突出培育外向型企業,引導並扶持起重機和龍江公司的產品向俄羅斯市場滲透。積極支持弘宇新材料、遠方草業等企業申請中小板、創業板上市。支持龍江公司生產大馬力拖拉機技術改造、凱馬車輪擴能和出口創匯、弘宇短纖維、天時制衣等企業提檔昇級、易地擴建,激勵企業做強做大。積極搭建『三大服務平臺』即:搭建融資服務平臺;搭建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服務平臺;搭建公共信息、創業輔導與政務代理服務平臺,努力為企業營造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是創建場縣合作示范園區。堅持『分屬不變、區域一體、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思路,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農機作業、畜牧業發展等領域廣泛深入開展場縣合作,打破行政管理條塊分割、經濟封閉運行狀況,努力實現農業示范核心區的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組織、統一落實,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推進場縣合作實現區域一體化。
四是創建生態文明中心園區。以打造衛生城、園林城、秧歌城、生態城、平安城為目標,加快縣、鄉、村三級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打響叫亮『文化富錦、生態富錦』城市品牌。主城區加快完善中心廣場、沿江風景帶等建設項目的規劃,完成市區21條主次乾道的水泥、瀝青鋪裝,鋪設磚道5萬平方米,實現城區無土路。實施百年縣慶綠化工程,提高城市綠化總量。完成鎮村近10萬平方米泥草房改造任務,新建磚瓦化住房20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實現55%。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叫響『北方秧歌城』文化品牌;做好知青返鄉40年、建國60年、建縣百年等慶祝活動,努力提昇地方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提昇城市品位。
五是創建項目綜合開發園區。全面加強擬、在建項目基礎設施的設計、規劃和施工前期准備工作,著力發揮大項目建設牽動作用。重點推進196萬畝引松入撓富錦松花江提水灌區建設、三江平原澇區綜合治理等項目落實並開工建設。抓好抓實污水處理廠、平原風電、五頂山風電、港口國際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及後續配套服務。重點支持泓程米糠油、富之錦包裝、熱電聯產及粉煤灰制磚、富龍三期風電以及南華糖業、愛地盛源乳品廠等項目入駐,做好土地供應,力促項目盡快達產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