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牡丹江市用國際化視野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
2009-06-25 14:33:2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牡丹江市委書記徐廣國。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攝

  東北網6月25日訊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牡丹江市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義,以快發展、大發展為核心,圍繞省委建設八大經濟區的戰略部署,把『打造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全面加快沿邊開放先導區建設』作為實踐載體,不斷提昇沿邊開放層次和水平。

  牡丹江市委書記徐廣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牡丹江市正明確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完善沿邊開放先導區的功能和要素,形成開放型經濟格局的產業支橕,努力用國際化視野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

  牡丹江最大的優勢和潛力是沿邊開放,要在國家提昇沿邊開放中搶佔制高點,走在最前沿。牡丹江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區域,與俄濱海邊區接壤,邊境線長211公裡,有4個國家一類口岸,年過貨能力1200萬噸、過客能力200萬人次,是東北亞陸海聯運大通道和歐亞大陸橋的物流節點城市。牡丹江與俄、韓、日等國經貿往來頻繁,合作領域廣泛。年進口俄羅斯木材800萬立方米,每年向俄遠東地區出口果菜等農產品,佔全省的70%,在全國外貿綜合競爭力評比中排名第13位,是東北地區唯一進入前20強的城市。2008年對外貿易額達到100.2億美元,對俄貿易佔全省近60%、全國近15%。借助十七大提出提昇沿邊開放,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及『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被列入全省八大經濟區的有利時機,牡丹江將以國視角和世界眼光,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探索闢建自由貿易區。

  圍繞科學發展上水平的要求,牡丹江沿邊開放先導區以口岸為前沿,以哈牡綏東經濟帶為載體,西接哈大齊,東連俄遠東地區,依托東三省、服務東北亞、面向太平洋,打造中俄商貿旅游中心、東北亞重要的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中俄韓跨國投資總部基地、國際冰雪與避暑度假基地、生態農業基地。

  為破解黑龍江省的運輸瓶頸,該市按照『借港出海』的思路,積極探索『中俄中、中俄外、外俄中』的陸海聯運模式,貨物從牡丹江出發,經海參崴港運達上海港,打通了『中俄中』陸海聯運通道。今年3月,又與韓國和俄羅斯的有關企業就共同改造俄羅斯納霍德卡漁港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使籌劃多年的陸海聯運大通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黑龍江乃至東北地區在納霍德卡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溫家寶總理4月21日正式簽批了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這是我國第6個綜合保稅區,也是東北唯一的沿邊陸路綜合保稅區,使東北形成南有大連保稅港區,北有綏芬河保稅區的格局。保稅區將進一步擴大綏芬河口岸的區位優勢,每年提高貿易額20億美元,帶動東北地區經濟增長50億美元,實現對俄經貿合作戰略昇級。目前,1.8平方公裡的保稅區和900公頃的保稅區附屬區正在建設中。

  徐廣國認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重在解放思想、吃透市情、付諸實踐。面對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牡丹江市委提出,全市經濟社會要在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上增速,相繼突破『雙四』(GDP400億、財政收入40億)、『雙五』( GDP 501億元,財政收入55億)的基礎上,2009年繼續向『雙六』目標邁進,並力爭再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實現『超千破百』。1—5月份,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0.5億元、同比增長6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2億元,增長3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7.7億元、增長21.4%。

  在提昇哈牡綏東經濟帶發展上,牡丹江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和生態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經濟帶沿線兩側分布10個境內外園區,累計完成投資82.6億元,落地項目394個。同時,該市抓住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先後組織了赴韓國、俄羅斯、烏克蘭、日本和國內珠三角地區系列招商活動,簽署了7項地方政府間交流合作協議,簽訂了78個、總投資39.2億元的合作項目。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連續兩年實施『准備之冬』活動,今年又實行了項目建設包保責任制。3月末與省發改委、省工信委在哈爾濱共同舉辦了籌措資金100億元、當年投資100億元的『雙百億』工程落地啟動儀式。目前,全市年初計劃的200個市級重點項目,已有近100個開復工。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