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6日訊 雞西市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統籌大型農場實行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具有雞西特色的、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場縣共建新路子。
一、圍繞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開展共建,實現全市糧食產量新突破。聯手擴大種植規模,強力落實投資7500萬元的後期國家級大型優質水稻基地項目和投資13億元的興凱湖灌區建設項目,加快力爭到2010年建成600萬畝興凱湖優質綠色水稻產業帶。聯手提高農業技術,搞好場縣技術交流、技術觀摩和學術研討,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作用,全面推廣采用農場的『三化一管』模式,促進糧食增收。雙方農業主管部門和種業公司密切合作,在組建松散型種業集團上突破,加快米業集團組建步伐,打出統一品牌。
二、圍繞『三江平原試驗區』建設開展共建,實現農業綜合開發新突破。延長糧食產業鏈條,水稻加工能力力爭達到400萬噸,推動糧食大市向食品大市轉變。引進雙匯公司新建生豬屠宰加工廠,新上500萬只鴨加工廠。完達山乳業擴大日處理鮮奶500噸,共建一座2000頭奶牛示范場,三縣(市)養殖奶牛力爭達到2.8萬頭。聯合建設種養殖基地。農墾完成3萬畝、密山完成2萬畝甜菜種植任務;雙方共建1500畝烤煙基地。開發水域資源,發展河蟹、興凱湖大白魚等水產養殖業。依托華香清真肉類公司建立肉牛、肉羊養殖基地。聯手發展高效農業,共建市縣級大豆大壟密、白瓜籽、烤煙栽培技術等科技園區。建設水稻育苗大棚葡萄園區,苹果、梨園區,蟠桃園區等新品種試驗園區。共建水稻、玉米等高產示范園區。新建楊崗鎮、寶東鎮兩個水田科技示范園區。
三、圍繞土地規模經營開展共建,實現發展現代農業新突破。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在堅持土地承包經營基本制度和農民土地收益權不變的基礎上,通過組建家庭農場、股份合作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形式,推進土地向種田能手、農業專業戶和農墾經營者集中。推進墾區大型農機全程代耕,推廣整村整屯連片跨區作業,整村推進14個村,跨區作業145萬畝。創新運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共建農機合作社、農機大市場,開展好百名農機手實際操作培訓等活動。
四、圍繞『保增長、促發展』開展共建,實現場縣共建項目新突破。抓好項目對接,市直16個部門單位與農墾分局相對應的部門單位完成首批對接,合作開展12方面60個項目共建。上一批優勢財源項目,聯手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煤電化、清潔能源、生物制藥、物流倉儲、旅游等領域,謀劃、建設一批能立市富民富場、壯大財政實力的優勢項目。
五、圍繞新農村建設開展共建,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新突破。將墾區與地方毗鄰或交叉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統籌解決道路、供水、供熱、排水、電訊等問題。將東城鎮與慶豐農場、東海鎮與8510農場進行集中整合建小城鎮。實現區域內道路聯網,實現全路段硬化路面,場縣合作修路9條372公裡。推廣戶用型秸稈節能爐,積極爭取國家大中型沼氣工程、秸稈氣化工程建設項目,提高農村新型清潔能源使用率。改造農村泥草房,力爭三年內三縣(市)方虎公路沿線兩側消滅泥草房,磚瓦化率達到100%。
六、圍繞生態旅游城市建設開展共建,實現區域旅游資源整合新突破。共同完成投資1.24億元的檔壁鎮景區沿湖旅游設施、接待中心、培訓中心的建設任務。農墾投資4億元,建設檔壁鎮金沙灘護岸、高檔別墅區、停車場、景區綠化四大旅游工程。聯合舉辦『北大荒知青返鄉游暨金秋河蟹節』、『第二屆雞西養生度假旅游節暨興凱湖沙雕邀請賽』和『興凱湖春季采風攝影活動會』等活動,宣傳擴大雞西影響。聯合打造地方與農墾景區景點相連接的精品旅游線路,形成市區景點、興凱湖、墾區、烏蘇裡江特色景觀相連的紅色紀念游、綠色生態游、白色冰雪游、俄羅斯異國風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在興凱湖區域內嚴禁開荒、毀林、排污等破壞生態行為,餐飲服務點全部上污水處理設施,千米之內的農田必須種有機食品,防止污染水源,保證興凱湖生態旅游環境不被破壞。
七、圍繞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共建,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新突破。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取消戶口限制,雙方中小學生可在區域內自主擇校,免除借讀費。墾區與毗鄰縣鄉醫院建立醫療協作關系,互相出診,統一醫療收費標准。鼓勵有條件的場縣醫院整合醫療資源,共建醫療集團,完善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在信息上聯網,廣播電視節目互播,達到信息傳媒資源共享。定期開展矛盾排查調處,預防和減少群體性矛盾發生;共同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城鎮配保安員,村配治安員,城鎮社會面安裝技防監控設施;聯合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對涉及到農場和農村的案子協同辦案;聯手加強流動人口、重點人口等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控能力。共享青少年愛國義主教育基地,聯手開展主題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組建勞動力轉移等10個方面的青年突擊隊。共享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資源,為500名創業青年提供見習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