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6日訊 (大興安嶺日報記者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劉超宇 東北網記者 李富?) 距離十八站林業局局址19公裡,就是黃金之路的第十九站。曾經千軍萬馬的必經之地,如今只是兩個人的世界——十八站森林資源管護區十九站外站的主人周景剛、王秀萍夫婦。
![]() |
十九站遺址。東北網記者 李富?攝 |
6月26日中午,『重走黃金路,再尋古驛站』采訪團從十八站林業局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至17公裡處,一條小河橫亙面前,深青色的河水淙淙地從橋下流過。站在橋頭,十八站林業局宣傳部部長孫善輝手指不遠處若隱若現的幾棟房屋說:『那裡就是十九站,過去驛站多依山傍水而設,有河的地方,離站也就不遠了。』據說,腳下這條河名字叫做『依沙溪』,聽上去很美,卻不知其意了。
果然,過橋不過1公裡多,十九站外站就到了。遠遠看見各色宣傳旗幟在道路兩側隨風飄舞,這種很隆重很熱鬧的場面,讓車裡的記者們很難想象,前面迎接我們到來的,其實只有兩個人。
車隊在管護站門前停下,主人周景剛、王秀萍夫婦早已等在門口。他們是通過電臺,得知了我們要來的消息。這裡沒有電,也不通電話,一部電臺就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工具。夫妻倆今年38歲,自1999年十九站林場撤並後,這個管護站就是他們的家,周圍面積4589公頃的森林,就是他們活動並為之負責的勢力范圍。
在這個既是單位又是家的屋子裡,記者注意到這樣幾樣東西:蠟燭、報紙和根雕。
窗臺上,半只流淚的白色蠟燭靜靜地坐在一只高高的用鐵絲擰成的燭臺上,這種在城鎮一般人家已經很難看到的家什,默默陪伴夫妻倆度過了3650個漆黑的夜晚。茶桌上,一摞報紙擺放得整整齊齊,記者隨意翻看了一下,多數是大興安嶺日報和黑龍江日報,盡管已經沒有什麼時效,卻是夫妻倆借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全部精神家園。根雕是夫妻倆閑來無事自己刻的,造型是一大一小兩只啄木鳥立在一棵樹乾上低頭捉蟲子。雕刻技法粗糙,卻讓記者們為之動容:這大概就是夫妻倆潛意識裡自己生活狀態的寫照吧。
![]() |
周景剛、王秀萍夫婦接受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李富?攝 |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夫妻倆很少下山,包括春節。剛來管護站時,孩子還沒有戒奶,現在兒子已經12歲了,都是奶奶一手帶大。作為母親,不能親手照顧孩子、親眼看著孩子長大,王秀萍的心裡藏著一絲酸楚。
除了偶爾有領導來檢查工作,管護站裡幾乎沒有人來。從依西肯到塔河的大客車每天從站前經過,夫妻倆間或會有一個人搭車回林業局取些報紙、買點生活必需品。今天站裡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兩口人都很高興。愛好文學的王秀萍興奮地拿出自己寫的詩歌和散文,還有那些已經發表過的作品報樣,很好的文筆,很細膩的情感,再一次讓記者們為之感動。
在離管護站不遠的一個山坡上,周景剛給采訪團指點了十九站遺址所在的大概位置,荒草淹沒了歷史的車轍,茂密的黃花發出陣陣清香。王秀萍采了一把站在周景剛身旁:『來吧老公,十幾年了,咱倆還沒照過相呢,讓記者幫忙留個影兒。』一片快門的?嚓聲中,王秀萍的笑容比黃花還要燦爛。
『會在這裡一直乾下去嗎?』
『會的。』
『幾十年和樹做伴,不覺得委屈嗎?』
『不委屈,我覺得很光榮。』
一個肯定,一句否定,有著同樣震動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