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7日訊(大興安嶺日報記者 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劉超宇 東北網記者 李富?)采訪團追尋著古驛路的足跡,在第十八站暫時停下了腳步。不僅因為這裡曾經是眾多古驛站中最大、最繁華的一站,也因為這裡還有著比古驛站的建立更為悠久、滄桑的歷史——遠古人類曾經在這裡紮根。
1975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黑龍江省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自哈爾濱出發,先後在黑河、遜克進行考察後,改變了沿黑龍江之上的計劃,決定沿呼瑪河進行考察。於是,考古隊一行7人奔波跋涉,於8月抵達十八站。
在考察十八站西南約1.5公裡的一條小河時,考察組在河邊意外發現了一小塊有人工打鑿痕跡的石片,他們立即在周圍搜尋,終於在小河北岸的橫斷面上發現了舊石器線索。
第二年春天,考古隊再次來到這裡,開始了發掘工作,又先後在十八站西約3.5公裡、東約1公裡和東南約5公裡的紅旗大橋附近,發現了3處遺址。經過半個多月的考察發掘,共出土石制品1070餘件。這些出土石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較大的石器,包括兩面修理的半月形刮削器和用來生產石片的石核和長石片等;另一類是具有細石器傳統的楔狀石核、細石葉、圓頭刮削器和雕刻器等。其中,細石器數量不多,但其類型以及制作工藝已經很典型,與華北的下川遺址、虎頭梁地點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處,證明黑龍江流域與華北地區的遠古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研究表明,十八站附近呼瑪河二級階地在比高、寬度和物質組成上,都與下游平原區的同級基地相當,後者的哺乳動物化石鑒定和孢粉分析表明,該階地生成的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石制品的諸多特征,表明十八站遺址在考古學文化發展階段上,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0000餘年,是目前為止在我國境內已發現的最北的舊石器遺址。
繼1976年的發掘過後,200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和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組成了聯合考古隊,再次對十八站遺址進行了發掘,獲得了一批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和石片,石器類型與第一次發掘基本相同。此次發掘成果表明,遺址內的石器原料為當地的凝灰岩、燧石和流紋岩等礫石。從分布情況看,十八站遺址不單單存在於原來發現的地點,而是連續分布在呼瑪河第二階地上,考古學家推測其實際范圍可能更廣。這足以證明,十八站不僅有遠古人類生存居住,而且活動相當頻繁。
十八站遺址的發現,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報刊都在第一時間登載了這一消息。這一重大發現,還被寫入《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一書。1981年1月27日,十八站遺址被黑龍江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6月,在已發現的3個遺址處分別立碑,上書『十八站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