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7日訊(大興安嶺日報記者 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劉超宇 東北網記者 李富?) 當『重走黃金路,再尋古驛站』大型采訪團進入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村時,一片擺放著整齊菌袋的開闊地讓車隊停下了前進的車輪。副鄉長王曉春告訴記者,這個面積為12萬平方米的黑木耳栽培基地,正在以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鄂族村民爭相搶端的『金飯碗』。
這個鄂族村是十八站鄉鄂倫春族村民比較集中的一個行政村,有鄂族村民494人,大多數以種地為生,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經濟收入相對較低。為了帶動村民尋找發展門路快速致富,鄉領導想了不少辦法。去年,他們將生產成本低廉、原材料易得、管理簡單、見效快的黑木耳養殖作為生產項目,兩年總投資100萬元,新建了這個黑木耳栽培基地。
剛開始推廣黑木耳栽培時,很多村民不願意參與,先期1萬多元的成本投入,讓村民心裡很是沒底。在這種情況下,鄉領導和村委會乾部挨家挨戶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機關乾部和駐地官兵帶頭為他們建基地,圍柵欄,裝菌袋,鄉政府還專門聘請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村民栽培技術。就這樣,第一年投入生產,村民就栽培黑木耳30萬袋。結果,按每戶2萬袋計算,3個月的生產周期下來,每戶純收入就達2萬元。
栽培黑木耳真的賺錢了!看到實惠的鄂族村民徹底消除了後顧之懮,今年一開春,就有九成村民報名加入了黑木耳栽培的行列,80萬袋指標被搶訂一空。
采訪中,記者遇到了黑木耳養殖戶李文濤,去年他試著種了2萬袋,嘗到甜頭後今年又增加了2萬袋。原本靠外出打工出體力的他,如今集中精力就搞木耳養殖。『現在俺們鄂族村村民喝酒的少了,打仗的少了,上木耳基地乾活的多了。要照這樣發展下去,鄂族村很快就能富起來。』
李文濤說的,也正是十八站鄉政府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