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7月3日訊 6月25日,考生熱盼的高考成績公布,當巴彥縣德祥鄉農婦紀蓮鳳獲知女兒張艷麗打了408分時,落下淚來。這個分數有把握被三表錄取,可女兒近日音信皆無。情急之下,紀蓮鳳給記者打電話求助:『高考後,我女兒張艷麗就到哈爾濱打工去了,說決定放棄上大學,打工支持哥哥念研究生。請你們幫忙告訴我女兒,無論家裡多困難,她也要把大學上了!』
這個電話,給讀者帶出一個『90後』孝心女孩犧牲自己前途照顧家庭的感人故事。
別人緊張備考衝刺,她卻請長假幫生病母親『壘窩』
6月29日,記者驅車趕到巴彥縣德祥鄉張寬屯,紀蓮鳳引導記者來到她家剛建成的新房前,淚流滿面地說:『就為蓋這房子,給我「壘個窩」,我姑娘高三最後一學期都沒復習。這孩子平時考試總打500多分,都說她肯定能考上好大學。這要耽誤了孩子前程,我得悔死……』
紀蓮鳳家的新房只有60平方米左右,是用黃土一層層夯成的,砌磚用的是沙土,裡面沒摻水泥、石灰。
說起了女兒艷麗,紀蓮鳳眼裡滿是淚水。今年3月初新學期剛開學,剛剛返校的張艷麗從鄰居口中得知母親腰間盤脫出的老毛病又犯了,疼得下不了地,而自去年夏天家裡房頂塌了,母親就一直住在窩棚裡。
艷麗找到班任劉德林請假回家。劉老師說:『憑你的成績考個二表好大學不成問題,這關鍵時刻請長假,你會前功盡棄。』艷麗淚珠在眼圈打轉轉:『為了我和我哥上學,我媽啥苦都吃,現在最需要人。我可以不上大學,可不能沒了媽!』
見女兒停學回了家,紀蓮鳳攆著罵著讓女兒馬上回校備考。可艷麗說:『不把房子給你蓋上,我決不回學校。』從4月初開始,艷麗每天吃罷早飯,就和母親到村西,把一車車黃土拉回宅基地。一個月下來,100多車黃土把原來的深坑填成了高高的房基地。從『五一』開始,拉運磚瓦、沙石、木料、腳手架,所有建房的備料,都是娘倆用柔弱的雙手完成的。兩個多月,房子建成了,張艷麗的雙手長滿了老繭。艷麗的孝心感動了眾鄉親,砸夯打基礎、壘磚砌牆上屋頂,都是村裡人義務幫工完成的,建房花的一萬多元都是鄉親借給的……
懂事女孩課餘時間到街頭撿瓶子;為省車費,15公裡路程步行回家
在張寬屯,說起1990年出生的張艷麗懂事兒、孝順,左右鄰居都贊不絕口。後院的王嬸說:『這孩子小小年紀懂得顧家,心裡總裝著她媽,她做的事讓屯子裡的人豎大拇指!』
1997年,艷麗的父親張柏軍患上了糖尿病,因沒及時治療,拖成綜合征,雙目失明,臥床不起。2002年,紀蓮鳳以3.8萬元的低價賣掉了剛建沒幾年的房子給丈夫治病。次年,張柏軍病情加重離開人世,這個原本小康的農家欠下了8萬多元的外債。
『屋漏偏逢連陰雨』。去年雨季,家裡的小土房坍塌,紀蓮鳳借原來的牆體搭了一個窩棚居住。回家看到母親住窩棚,艷麗每次都流著淚返回學校。她知道,紀蓮鳳為了這個家,拖著患有心髒病、風濕病的身子種地,但家裡的14畝地幾乎年年虧損,過日子只能靠媽媽養豬、給人打工貼補。春天,媽媽幫別人家種地;秋天,媽媽還要到雞西一帶給人家收割煙葉。積勞成疾,媽媽的腰間盤脫出癥愈加嚴重,隔三差五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體諒母親的艱辛,艷麗到鎮上上高中,將生活費壓縮到最低。去年秋天,鄰居王嫂對紀蓮鳳說,看到艷麗在學校附近撿拾礦泉水瓶。一個周日,媽媽悄悄來到校園附近,果真看到女兒晚飯後戴著口罩沿街撿拾礦泉水瓶、易拉罐、廢紙殼,紀蓮鳳淚如泉湧……
從2006年秋上高中始,艷麗每兩周回一次家。為節省6元的車費,她都是沿著鐵路線步行15公裡歷時四五個小時回家。怕媽媽擔心,她安慰說:『我在路上背英語單詞,還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為盡孝,懂事女孩放棄上大學,出了考場就進城打工
對張艷麗堅定地放棄上大學,了解她的班主任劉德林認為絕不是孩子一時衝動。
劉老師說,張艷麗的書包裡裝著一個記事本,上面記錄著老師、同學及社會對她家的援助。本子裡記著,2006年夏,她哥哥張權被牡丹江師范學院錄取,因家境貧寒,張權打算棄學。當時的縣委領導聽說後來到張寬屯,給張權送來了1000元學費,張權纔去學校報到。
今年5月底,劉德林三番五次催促在家建房的張艷麗參加高考,艷麗推托說『脫不開身』。後來劉德林為艷麗負擔了參加高考的400多元食宿費,艷麗纔去縣城參加了考試。
同學都說,張艷麗是個堅強的女孩。班級每次選『圓夢基金』被資助者,張艷麗從不舉手報名,而老師、同學一致同意把助學金給她。
艷麗和哥哥感情很好。張權上大學的學費,用的是靠助學貸款,日常開銷全靠自己當家教。張權成績優秀,老師說,若不考研,瞎了好材料。而他也惦記媽媽,想畢業就工作。
艷麗曾和老師說過放棄上大學的理由:哥哥不讀研究生,她和哥哥都會遺憾終生。如哥哥讀研,自己再上大學,母親的身體更加不堪重負。權衡之下,艷麗選擇自己放棄求學,而且出了考場就到哈爾濱打工了。
『她用公用電話給我打的,說在一家飯店打工,女老板人好,讓我放心。其實,就是不想讓我找到她。她哥也來電話,讓妹妹繼續讀書,他會邊打工邊考研。』艷麗媽媽一再叮囑記者,在報紙上替她跟女兒說:相信困難總能過去,學習纔是她眼下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