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6日訊 (記者 孫曉銳) 遲子建、阿成文學創作研討會近日在哈爾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40餘位專家學者在對兩位作家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的同時,還對當下文學創作面臨的問題展開討論。研討會由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審美文化與龍江文學研究中心主辦。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吳義勤提出,對於作家來說,保持屬於自己的審美場域並作縱向拓展,比跟從文學潮流、做創新嘗試更為難能可貴。武漢大學教授於可訓也認為,文學創作需要作家將個人特點發揮到極致,以創新來籠統地要求所有作家是不合理的。遲子建的小說從一開始就擁有恆定的世界觀和文學觀,並未隨著時間遷徙和各種『文學流派』的起落而有所動搖,而阿成也在常年的創作中一貫以濃郁人文關懷為創作主導,作品充滿寬容、博愛,此類作家的創作成果需要更多的研讀與思考。
復旦大學教授欒梅健則指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尋根文學』潮流中,作家們往往用現代文明去對鄉土、原始圖景進行關照、反思,在寫作過程中帶有對落後意識的批判性,視角並非平視。而在遲子建包括《額爾古納河右岸》等在內的小說中,真實、平等、同情的寫作視角相對突出,作品深入傳統游牧民族的生活深處,為當代文學留下彌足珍貴的一筆。
在論及當下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時,黑龍江大學教授張景程表示,新理論、新視角層出不窮,一些年輕作家不斷跟風,但這些理論在學界本身能堅守的並不多,其中發生轉換和價值回歸的也不在少數。在文學理論的研究上,不能籠統地創新,也不能籠統地伐舊。衡量作家創作的根基並不在於流派和理論,應該在於作家在寫作中是否有沈甸甸的自我、是否面對本體生成的意識,而不是一味建構新興事物。阿成與遲子建在創作中坦然面對自身生長的土地與環境,以真情實意書寫苦難的崇高,在當下浮躁的寫作環境中具有典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