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科考隊員南極越冬 高興時喝二鍋頭 閑暇時冰縫垂釣
2009-07-08 16:42:04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片說明】中俄科考隊員聯歡後合影,前排左一為葉成明。

【圖片說明】俄羅斯科考站為中國科考隊員准備的豐盛晚餐。

【圖片說明】科考隊員在澳大利亞勞基站參觀。

  東北網7月8日訊 第25次南極科考隊年初從中山站啟程回國,黑龍江測繪局葉成明隨越冬隊留守南極中山站。一晃好幾個月過去了,在白雪皚皚的南極,葉成明和留守隊員們過得怎麼樣?3日,葉成明通過網絡,給家鄉人講述了科考隊員們在南極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讀者從中可以看到科考隊員們的敬業精神和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鍋頭成南極特供

  葉成明是去年年末隨第25次南極科考隊抵達南極的,已經在中山站工作了半年多的時間了。他和其他越冬隊員將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堅守到明年3月。

  據葉成明講,在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只有兩個科考站——中山站與俄羅斯的進步站,兩站相距不到一公裡,步行也就10分鍾。3月28日是個好天,太陽高照,中俄兩國科考隊員相約在中山站聯歡。

  由於人員多,中山站發電棟做菜有經驗的兩位師傅也過來下廚房,幫廚師炒菜。站長親自和餡,做拿手的牛肉煎包。大家准備了豐盛的大餐,有紅燒牛排、水果沙拉、魚頭湯、紅燒大蝦。其他隊員則動手布置會場,擺桌子凳子,還有俄羅斯人喜歡用的刀叉。白酒是南極特供——北京二鍋頭,另外還有紅酒、啤酒和飲料。晚上6時,大家如約見面,相互握手擁抱,舉杯乾了第一杯友誼酒。席間,大家相互交流經驗,還學上幾句對方的語言。

  在南極可以上網

  南極中山站已經可以上網,可網絡有好處也有『壞處』。沒有網絡時,大伙兒吃完飯都賴著不走,湊在一起聊天,或去報房(打電話的地方)待一會兒,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去聽別人打電話,可現在大家飯後都回房間上網了。於是站裡商量著組織一次集體活動,葉成明提議——搞個釣魚比賽,他的建議立即得到大家的贊同。站裡還特地為比賽准備了獎品。

  來南極前從沒釣過魚的葉成明先從網上下載了幾種魚鉤魚線的綁法,再照著練,終於做好了15套。第二天,20多名隊員浩浩蕩蕩直奔內拉灣。

  在海冰上釣魚和在養魚池裡釣大不相同,由於刮了幾天大風,冰面上的積雪被吹得乾乾淨淨。冰面很滑,在上面走就像嬰兒學步,又像是企鵝跳舞,大伙兒好不容易纔爬上冰山。機械師拿著冰鑽打冰眼,大伙兒開始釣魚,結果大家都有收獲,葉成明釣上了一條最大的魚,大伙兒都很開心。

  分享勞動果實津津有味

  對於習慣了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南極的生活無疑是枯燥乏味的,釣魚成了隊員們一項難得的業餘娛樂生活。

  經站長批准,4月9日這天,葉成明和幾個隊友結伴去釣魚,9名隊員開著雪地摩托直奔熊貓碼頭。到了碼頭大家全都呆住了,許多大冰塊把通往碼頭的路封死了,車無法前進。待大家下車越過冰塊,心更是涼了半截——由於海冰堆積,冰面上很難找到冰縫,更別說釣魚了。正在大家失望之時,葉成明試著拿竹竿這兒捅捅、那兒捅捅,突然竹竿一下插進去很深,原來是一個大冰縫。葉成明趕緊把魚鉤放下去,很快就發覺魚線在動,往上一提,果真釣上一條魚。大家來了興致,四下找冰縫,不一會兒又釣上來好幾條。因天氣冷,大家釣了一個小時就收拾行囊,帶著釣上來的20多條魚,高高興興地打道回府。當天晚餐,廚師做了魚湯,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戰友遇難大家盼奇跡

  4月12日,一個很普通的日子,葉成明像往日一樣在工作,一位隊員氣喘吁吁地跑來:直九出事了,直九墜海了。大家立即放下手裡的活兒,往出事處跑。當聽說駕駛員老楊一直沒有音訊時,大家都落淚了,老楊的音容笑貌浮現在大伙兒的眼前——在度夏科考的時候,葉成明等越冬隊隊員經常去幫助直九加油,每當這時老楊總是說:大伙兒都很累了,去休息吧,我自己能行。因為是老鄉,葉成明和老楊接觸較多,老楊給葉成明的印象是對工作非常認真,非常勤勞。今年南極的雪多,但是直九的停機坪總是乾乾淨淨的。連續幾天,全站隊員都守在電腦旁,希望有奇跡發生。

  飲用水來自融化冰雪

  中山站的飲用水來自於融化的冰雪水和進步湖或其他湖裡的水,因湖底沈積了上千萬年的企鵝糞便,水裡含有少量雜質,刷牙和洗碗時,水中常能看到漂浮物。葉成明建議加裝一小型過濾器。由於站上的人多,下雪後大伙兒用工具除雪,可過去站上的鍬、鎬等工具沒有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現火情,不能及時找到滅火工具。葉成明建議,用一個集裝箱建一個消防棟。消防棟內配備專有消防鍬、消防鎬、消防桶、消防服裝、鞋帽、手套及防毒面具等,污水處理棟、焚燒爐、車庫、綜合棟等地應配備新的滅火器。葉成明的這些合理化建議都被站裡采納,並很快付諸實施。

  一夜大風將觀測棟吹跑

  進入冬季,南極的風越來越大,有七八級,有時甚至能達到十一級。由於生活棟保溫板外面是鐵皮做的,風吹在鐵皮上像打雷一樣響。葉成明住在迎風的第一間,聽到的聲音最響,頭兩天晚上躺在床上不敢睡,心也隨著風聲時緊時松,直到眼睛再也睜不開纔慢慢地睡著。

  極夜即將來臨,這天午飯後,站長給大伙兒講了兩個關於南極風的小故事,也是這位『老南極』的親身經歷——以前,一個科研棟是用集裝箱組成的,鐵皮上先刷底漆後又刷了一層藍油漆,刮了一夜大風後,第二天早晨,表面藍油的漆全被吹沒了,藍色又成了紅色;以前,天鵝嶺上有一個用小集裝箱建的科研觀測棟,半夜刮大風,次日清晨,這個科研觀測棟被吹到很遠的莫愁湖上,這讓大家驚嘆大自然的力量。

  中俄聯歡唱起《喀秋莎》

  5月9日,俄羅斯科考站邀請中國科考隊部分隊員參加他們的晚宴。葉成明和隊員們走進俄羅斯進步站時,桌上已准備好了俄羅斯大餐,有俄式西餐、威士忌、伏特加和蘇打水。

  5月9日是前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是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全國的假日。69年前的這一天,德國向前蘇聯投降,歐洲解放。席間,俄羅斯隊員們唱起了二戰期間的歌曲,其中有中國隊員也非常熟悉的歌曲《喀秋莎》,中國隊員也跟著哼唱起來。宴會上,俄羅斯站長還送給每名中國隊員兩樣小禮品——脖套和印有聖彼得堡圖案的水杯。原來,站上大部分科考隊員都來自聖彼得堡這座城市。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