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在黨的領導下,小說《暴風驟雨》原型地——我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光?屯』今日成了『億元村』。
『大伙兒知道,我是這個屯有名的窮棒子,大伙給我起了個外號「趙光?」。』這是上世紀60年代電影《暴風驟雨》的片段。《暴風驟雨》的原型地是我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如今,這個村又因致富奔小康模范村而聞名全國。
那麼,影片中的『趙光?』等渴望過上好日子的窮棒子的後代,又過上了怎樣的美好生活呢?近日,記者來到元寶村尋找答案。
昔日『光?屯』今日成了『億元村』。如今,通往尚志泥濘的大車道被平坦寬闊的公路代替;村內街道已變成水泥路面;昔日低矮的草房、馬架子、地窖子,早已變成磚瓦房、小洋樓;田野裡馬達聲聲,工廠裡機聲隆隆,笑意寫在臉上,美景裝在心房,元寶村的農民們正在奔小康的大道上你追我趕……
『郭孩子』心中時刻裝著百姓
記者在元寶村高興地得知,《暴風驟雨》中的農會主任郭全海的生活原型郭長興老人還健在。
由於老人身體不好,記者沒有打擾他,但從老人兒女的口中也了解到一些關於老人的故事。
郭老今年86歲,在舊社會是個苦大仇深的窮孩子。1940年,郭老一家8口人從山東逃荒到了關外元茂屯,幾年之間,郭長興的母親和四個妹妹先後被餓死或病死,父親被日本鬼子抓去當了勞工。他自己只好給地主放牛當小工,經常是缺吃少穿露屁股,人長到了20歲,個子還同十一二歲孩子一般高,所以屯子裡的人都叫他『郭孩子』。
1946年9月,周立波入村搞土改,在周立波教育引導下,『郭孩子』一天天覺悟起來,跟著共產黨乾革命,先在村裡當兒童團長和民兵,後任村農會的主任。
在周立波及工作隊的精心培養下,『郭孩子』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並成了《暴風驟雨》書中第二號人物郭全海的原型。
成為『名人』後,『郭孩子』處處以郭全海為鏡子,心裡時刻裝著老百姓,從村農委會主任、河東公社社長、縣印刷廠廠長到畜牧局局長,乾得都非常出色。
『郭孩子』的兒女成了百萬富翁
1986年,郭老離休後,一家7口,就靠他100多元的退休金過日子。當時有人勸他找政府補助,他卻說不能給組織抹黑,要自主創業。
一天,郭老在街上轉悠,碰上了一位很熟悉的司機,這位司機剛從哈爾濱回來,見到郭老就訴苦:『您說,我花50多元的車票到哈市,就為了買這5元錢的螺絲帽!咱尚志大小也算個市,咋就沒有一家開螺絲帽店的?』
聽完這位司機的牢騷,郭老開始在心裡打起了小算盤:如果能在尚志市開家這樣的商店,人們就不用跑到外地購買了。
隨後,他進工廠、下村屯進行市場調查,得到的答案是群眾希望有人辦家這樣的方便店。回到家後,郭老將辦商店的想法和老伴說了,老伴也認為這是一條致富道,還能方便別人。
說乾就乾,郭老第二天就到哈市一親屬那裡取經,經這位親屬介紹,他又得到一家標准件商店負責人的幫助。負責人不但讓他把下崗的女兒送到商店免費學習業務,又把他辦的店作為扶貧點,批給他的貨可以先賒賬,賣完後再結賬。同時,他的親屬還主動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開店的費用。於是,郭老把全家人都動員起來,有的去培訓學習,有的負責選鋪面搞裝修。
經過兩個月的籌備,一家頗具特色的標准件商店開張營業了。在經營中,郭老經常教育子女,要像《暴風驟雨》中的郭全海那樣,時刻想著老百姓,不能惟利是圖,要薄利多銷。人家的五金、配件等零件銷售利潤都保持在20%以上,而他家的商店則把利潤控制在10%左右。所以,生意紅火,顧客一天天的多起來,當年就賺了2萬多元,第二年他們及時遷址擴大規模,生意也越做越興隆。
這個時候,郭老又把子女一個個的『趕出去,放單飛』,自主創業辦分店。郭老先後讓兩個兒子、兩個女兒辦起了四家商店,每家擁有幾百萬元的資產。因此,『郭孩子』和子女經商辦店,成了尚志市城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