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訊 15日本報刊發《瘋狂殘土車午夜仍然很『瘋狂』》一文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殘土車超高超載、沿街撒落、隨地偷卸甚至打罵、威脅執法人員等瘋狂行為讓人們氣憤不已。社會各界紛紛提出質疑:哈爾濱市幾年前就有了采用先進管理模式、統合多種資源的『數字城管』,為啥24小時連續監控的高科技攝像頭卻盯不住肆虐街頭的殘土車?
高科技還需『責任』配套
入春以來,在持續瘋狂的殘土車面前,『數字城管』顯得軟弱無力。
據了解,哈爾濱市『數字城管』2006年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數字城管』系統已擁有視頻監控點位千餘個、微波巡邏車8臺以及12319熱線和近千名城管監督員。管理部門曾宣稱,市區主乾街路、重點區域已實現24小時連續監控,市區城市管理基本實現無盲區監管。
但來自市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的一組統計數字卻不能不讓人失望:7月1日至14日,『數字城管』共采集與殘土相關案件138件,其中多為市民舉報、監督員發現,而投巨資、下大力氣建設的視頻監控、微波巡邏車的監控卻鮮有成果。
而案件回執單上顯示的處理結果,帶給人們的則不止是失望。據統計,在138件案件中,轉環衛部門辦理78件,多為發現偷卸的殘土堆,需要清理;轉行政執法部門辦理33件,多為發現殘土車撒落、偷卸等行為;其餘轉其他部門辦理。在轉執法部門辦理案件的回執單上,沿街撒落、偷卸殘土案件的處理結果多是『加強管控』或『找不到責任人』;舉報工地違規拉運殘土案件的處理結果是『整改』。最終處罰的案件寥寥無幾。
無力顧及背街背巷的『盲點』
如果說,『找不到責任人』、『沒有抓住現行』是執法部門難以進行有力處置的癥結之一,那麼,人們不能不問,『數字城管』的定點、移動視頻監控和分布各網格的城管監督員,不恰恰是不僅能看到、而且能抓現行的『眼睛』嗎?為什麼卻沒能在瘋狂殘土車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此,市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是:目前哈爾濱市『數字城管』的監控能力還相當薄弱,雖然有千餘個攝像頭,但都分布在主乾街路、重點地區,二、三類以下街路都沒有監控設備,難以對殘土車進行追蹤;大多數違規殘土車都采取了遮擋車牌的方式,即使監控到了違規殘土車,也無法取證;殘土車多為晝伏夜出,按規定只在白天巡控的微波車和城管監督員難以發揮作用。另外,『數字城管』視頻監控點位不具備自動錄像功能,只有終端監控人員直接看到,纔能知道殘土是誰偷卸的。
『數字化』亟待屏蔽『乾擾』
其實,觸角受限可以通過增加攝像頭來補充,功能不健全可以通過昇級系統來完善,管理部門也正在進行逐步完善。最令管理部門頭疼的,還是來自各方面的『乾擾』。
記者了解到,在市民舉報的殘土車案件中,曾有車牌號等證據齊全的案例,反饋結果卻是『無結果』。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無結果』肯定是有人說情了。
據介紹,『數字城管』投入運行以來,在城市管理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但『數字化』管理卻在殘土車面前一籌莫展,其原因也絕不僅僅是設施的不夠完善。高科技的『數字城管』亟需一個沒有『乾擾』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