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百位感動中國人物』黑龍江候選人
2009-07-20 08:30:56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百位英雄模范人物』黑龍江候選人

  153.馬永順(1914-2000)男,漢族,天津市人,中共黨員。生前曾任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林業局副局長。

  馬永順是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上世紀50年代采伐作業,伐木工都是站著伐木頭,造成樹根過高。為了多出木材,他就先用手把樹根周圍的積雪扒開,一條腿跪在地上,把鋸緊挨樹根采伐,使伐根由過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東北林區推廣了他的降低伐根做法後,一年就為國家增加了1400多萬元的財富。他以忘我的工作熱情,每年一個人完成6個人的采伐量,創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國紀錄。他創造的『流水作業法』、『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被寫入全國手工伐木作業教科書,使勞動效率普遍提高35%至50%。1959年,為響應黨中央關於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號召,他積極投身綠化事業,決心把自己伐的36000棵樹補栽上。1991年,他已78歲高齡,還差近千棵樹沒栽,他就帶領一家三代15口人,到荒山坡上營造義務林,當年栽樹1200多棵,終於完成了夙願。截止1999年,他帶領全家共義務植樹5萬多棵。他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特邀委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54.馬恆昌(1906-1985)男,漢族,遼寧省遼陽縣人,中共黨員。生前曾任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黨委副書記、總機械師。

  馬恆昌小組』原是沈陽第五機器廠的一個小組。1948年11月,沈陽剛剛解放,這個小組在馬恆昌的帶領下,在敵機不斷騷擾轟炸的情況下,奮不顧身地完成一批批軍工生產任務,以優異的成績於1949年4月28日獲得『生產競賽模范班』的紅旗。在授旗會上,這個組被正式命名為『馬恆昌小組』,馬恆昌任組長。馬恆昌對工友們說:『工人階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動來帶動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從此,他們不斷刷新生產紀錄,多次立功受獎。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馬恆昌小組』通過《工人日報》向全國職工發出了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倡議,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了全國各地1.8萬個班組的積極響應,許多企業勞動生產率成倍、甚至十幾倍地增長,促進國民經濟迅速恢復。這一年,『馬恆昌小組』提前兩個半月完成國家下達給他們的任務,創造了69項新紀錄。從1950年至1978年,『馬恆昌小組』29年累計完成了43年零10個月的工作量,實現技術革新840多項。他是第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72.王啟民男,漢族,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共黨員。1937年出生,現任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

  1961年,王啟民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參加大慶石油會戰。他以鐵人王進喜為榜樣,堅定『寧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油田地質開發研究工作。上世紀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開采方法』,打破了當時國內外普遍采用的『溫和注水』開采方式,開創出中低含水階段油田穩產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進行的『分層開采、接替穩產』開發試驗,使水驅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組織實施的『大慶油田高含水期穩油控水系統工程』結構調整技術,使大慶油田實現了3年含水上昇不超過1%,與國家審定的開發指標相比,5年累計多產原油610多萬噸,增收節支150億元。40多年來,他先後主持了油田8項重大開發試驗任務,參加了40項科研攻關課題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開發規劃編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為大慶油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表外儲層』開發研究成果,就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73.王進喜(1923-1970)男,漢族,甘肅省玉門市人,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石油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

  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他以強烈的責任感,高昂的政治熱情投入到為祖國找石油的工作之中。1958年9月,他帶領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鑽井進尺的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的稱號。1960年3月,他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發揚『為國分懮,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結束『洋油』時代而頑強拼搏。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鑽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奮戰3天3夜把井架樹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鑽。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裡用身體攪拌,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制服井噴,被人們譽為『鐵人』。由於長期積勞成疾,他身患胃癌,在病床上仍然關心著油田建設,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病逝時年僅47歲。王進喜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他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213.張華(1958-1982)男,漢族,黑龍江省虎林市人,中共黨員。1977年入伍,生前系第四軍醫大學二大隊學員。

  張華品學兼優、助人為樂,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勞動模范、優秀共青團乾部、先進戰士。面對改革開放初期社會思潮復雜的形勢,張華不斷加強政治學習,用黨的理論武裝頭腦,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他通過寫信、寒暑假登門談心,幫助多名中學同學戰勝挫折,校正人生航向。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霸橋區新築鄉69歲的魏志德老人在一所公共廁所疏通糞便時,被沼氣熏倒,落入糞池。正在附近的張華聽到呼救聲,毫不猶豫地下到3米深的糞池內,奮力搶救魏大爺,不幸被濃烈的沼氣熏倒在糞池中,因嚴重中毒窒息,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4歲。張華的英雄行為和高尚品格,在全社會產生強烈反響,引發了一場『人生價值如何衡量』的全國范圍大討論,對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重大影響。張華生前所在的學員大隊,堅持以張華精神建隊育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模范學員大隊』榮譽稱號。1982年他被中央軍委追授『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第四軍醫大學給他追記一等功,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293.翟志剛男,漢族,黑龍江省龍江市人,中共黨員。1966年出生,1985年入伍,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時41分至17時00分,翟志剛穿著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空間出艙任務,他在茫茫太空揮動五星紅旗的形象永遠定格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翟志剛入選航天員之前是一名優秀的空軍飛行員。投身載人航天事業後,他勤奮學習、刻苦訓練,2003年光榮入選首飛梯隊,2005年再次入選神舟六號飛行梯隊,2008年以優異成績入選神舟七號任務飛行乘組並擔任指令長。為備戰『神七』任務,他先後完成了低壓艙訓練、模擬失重水槽訓練和出艙活動程序訓練等全新訓練科目。尤其在低壓、水槽等高風險、高難度、高負荷的出艙活動訓練中,他敢於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熟練掌握了低壓和模擬失重環境下的各項操作技能。在『神七』任務中,他作為出艙航天員,堅毅果敢,不畏艱險,在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密切配合下,出色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任務,為我國探索和利用太空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航天英雄』榮譽稱號,並頒發『航天功勛獎章』。

責任編輯: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