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鶴崗7月21日訊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如今,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衣食無懮的生活促進了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豐富的文體生活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前提。近日,記者就老年人的晚年文體生活進行了調查走訪。
注意觀察的人們不難看出,在鶴崗市的一些商場、廣場,總有一些老人們聚焦在一起,打牌、聊天,一些老人表示,現在沒什麼文體活動,就出來會會老朋友,嘮嗑解悶。今年三十出頭的劉先生告訴記者,別說老人了,就是年輕人也沒什麼休閑娛樂的地方,偶爾周末約朋友去打打羽毛球,還常常排不上號,大家高高興興地去了,卻掃興而歸。他認為老年人大都不捨得花錢,那種收費的娛樂場所一般的老年人都不會涉足。
今年76歲的李女士表示,剛退休那會兒,孫子剛剛出生,就幫著兒媳婦看孩子,一晃孫子都上大學了,自己的身子骨還算硬朗,現在每天傍晚去廣場扭秧歌、跳舞健身,但白天的時間卻很難打發,無非是在家看看電視,到鄰居家串串門,天好的時候搬把椅子在樓下曬曬太陽。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看電視、打麻將是大多數老人們的娛樂方式,『現在吃好了,住好了,就是適合老年人玩的太少了』,家住南山區的一位老先生如是說。
雖然一些客觀條件不允許,老人們也有自己『找樂』的方式。
沒有固定的休閑娛樂場所,催生了一部分『走圈族』,廣場上、小區裡,人們鍛煉身體『走圈』,來來回回,一趟又一趟,無需固定的場所,更不需要什麼器材。據一些老年人介紹,現在『走圈』大軍裡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大家樂此不疲,並在『走圈』的過程中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一些愛好藝術的老年人組成的團隊,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文體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老齡委康樂藝術團就是這些團隊中的一員,藝術團是在老齡委的領導下,由中老年朋友自願組織起來的群眾團體,藝術團的每場演出都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老年朋友們的歡迎。
一般說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除了擔心經濟收入和健康狀況外,更害怕晚年精神生活單調寂寞,怕成為家庭的包袱和社會上沒用的人,許多老年人退休後由於生活習慣的突然改變失去了日常的節奏,但是,一些老人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做著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在工農區湖濱辦事處先鋒社區,一群70多歲的老黨員通過做義工的方式發揮著餘熱,這些老黨員不計報酬,還經常自己掏腰包幫助社區有困難的居民。對他們來說,退休以後還能為社區做點貢獻,就是他們最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