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從霽虹橋看哈爾濱——一步步凝結的情感 一樁樁往事的記憶
2009-07-27 15:33:0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5月17日,正在拆除作業中的湖南株洲市紅旗路高架橋發生大坍塌;

  6月29日,黑龍江哈伊公路鐵力市呼蘭河大橋發生坍塌事故;

  7月15日,津晉高速公路天津—塘沽收費站東側800米處,一匝道橋坍塌……

  今年國內橋梁坍塌事件偶有發生,也讓人們將注意力放到了那些老橋身上。

  哈爾濱的橋不少。在全市三四十座橋中,跨江橋、跨線橋、跨河橋、立交橋……幾乎每一類型中都有國內翹楚。有的橋創造了國內第一,有的橋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哈爾濱有歷史的老橋也比比皆是。悉數老橋,霽虹橋、濱洲橋、東江橋、承德橋、中山橋……它們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無數的行人和車輛從它們背上踩過。霽虹橋,平時提及時只被稱為道裡區與南崗區的咽喉要道。前些天,它要被拆除重建的風聲一起,立即引發市民的廣泛關注。83年老橋凝結的情感,一時間迸發得淋漓盡致。一座老橋的魅力,由此可見。

  老橋,是哈爾濱人眼中的寶貝。哈爾濱人對老橋難以割捨,是因為那些感情是用腳日復一日踩出來的,是和那些崢嶸歲月緊密相連的。老橋厚實的背上所承載的,是一座城市的記憶。

  東江橋的封閉、三棵樹跨線橋的整修、太平跨線橋主體的堅固……這些皆因我們的橋曾走過重建設輕保養的彎路。近年來,在城市大拆大建浪潮中,大量歷史建築不復存在,數量急劇下降的歷史建築受到政府和市民的日益重視。而這些老橋,當年建得堅固,但若想留得更久,需要的不僅是被作為歷史建築的重視,更需要及時到位的維修和保養。那是延長老橋壽命的唯一『法寶』。

  霽虹橋等老橋,代表著城市橋梁發展的主脈絡,它們的命運已經成為整座城市橋梁生命的一個縮影。保留城市記憶、傳承發展脈絡,不但標志著一座城市工業文明走向成熟,更是城市自信心與實力的體現,是一座城市最厚實最珍貴的家底。

  83歲高齡的霽虹橋

  全市橋梁生命的縮影

  在很多外地人和國外游客的記憶中,防洪紀念塔可能是被提及哈爾濱印象中第一個出現在眼前的鏡頭。而在更多哈爾濱市民的心目中,還有一座橋,架起了他們對追憶哈爾濱往事的責任感和難以割捨的情結,它,就是霽虹橋。

  在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的《哈爾濱電影地圖》一書中,這樣寫道:『霽虹橋,幾乎所有有關哈爾濱的老電影中都有它的鏡頭:《趙一曼》中,日本憲兵的皮鞋踏過它;《花園街五號》中,老式的上海轎車車窗中多次出現過它;《夜幕下的哈爾濱》中,霽虹橋也成為標志性的鏡頭。』

  唯一,245座保護建築中的記憶之橋

  哈爾濱迄今為止確定的245座保護建築中,只有一座橋列入其中,且是一類的重點保護對象,它就是建於1926年的霽虹橋。

  作為哈爾濱橋梁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線立交橋,從當初建成通車到現在,連接南崗區和道裡區兩區交通要塞的霽虹橋始終是哈市一條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它巧妙結合地形,隨坡就勢,使橋上的行人在地勢自然起伏中不知不覺通過橋面。品味霽虹橋的美,在行駛的公交車中就能實現:四座方尖碑矗立,欄杆上鑲嵌中東鐵路的『飛輪』路徽,橋柱上有獅面浮雕……無論從何種角度欣賞,霽虹橋的美都是別具一格、無與倫比的。它的美,還分散了因地勢本該行走吃力的行人的注意力。在老橋上走了幾十年的幾位老居民告訴記者,霽虹橋的魅力還在於橋下———3個橋拱由依次排列的兩組26根橋柱托舉,外端的橋柱頂部分別有獅面浮雕。乘火車從哈爾濱火車站啟程前往北部或西部,隔著車窗便能感受到這座承載城市記憶的老橋所帶來的各種美好情緒,那是關於鄉情、記憶和尋根的。

  憑欄眺望,記者很快便注意到,霽虹橋並非與鐵路正交,而是斜交,連橋下的柱子都是斜線排列。依地勢而建的施工,當年究竟到了何種難度,83年的老橋已默默做出了回答。

  懮慮,當情感遭遇鋼筋水泥的現實

  歷經83年風雨,老橋在抗震、抗壓、設施維護等各方面漸生出了各種安全隱患,在城市發展建設中也暴露出了設計局限和交通瓶頸。當承載記憶的老橋遭遇鋼筋水泥的現實,是老橋讓步,還是城市讓步?

  霽虹橋是哈爾濱的文物保護單位和一類保護建築,《哈爾濱市保護建築和保護街區條例》中規定,一類保護建築,不改變建築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質、色調、結構體系、平面布局和室內裝飾。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保護建築附屬設施和庭院、綠地的用途。在保護建築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應當在體量、高度、色彩等方面與保護建築周邊環境相協調。這些規定,可見哈爾濱市對保護建築的尊重程度。原則上說,霽虹橋是不能動的。

  《條例》規定,因國家建設需要或者發生不可抗力事件必須對保護建築進行動遷、遷移或者拆除的,經市規劃部門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市規劃局有關人士介紹,通常我們對保護建築所采取的『修舊如舊』保護原則,是僅限於可實施、可操作性。與其他244座保護建築最根本的不同在於,霽虹橋首先是一座事關交通運力的橋,且還是一條交通要道。一旦它的各種隱患到了必須要解決的程度,面對城市發展腳步的加快,老橋的命運可能需要慎重地重新思考。

  保養,老橋命運映射全市橋梁生存狀況

  從老橋霽虹橋的命運,其實可見全市甚至全國橋梁目前普遍存在的整體狀況。松浦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技術總顧問、高級工程師李成棟認為,橋梁的維修和保養至關重要。從近幾年部分城市出現的重大橋梁坍塌事件來看,有關部門對橋梁維修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混凝土橋的一般壽命有50年,這是一個保守數字。由於建築材料本身的性質,以及凍害等涉及防水的設計考慮,維修和保養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了一座橋的壽命。橋要建得結實,但維護同樣是關鍵。李成棟介紹,就美國來說,全國50萬座公路橋中,就有20萬座已經有了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同程度損壞。橋梁損傷問題,是世界上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城市的老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年久失修、建築標准不夠、荷載疏於管理等。老橋的壽命究竟能否延長,關鍵在於保養是否及時到位。與霽虹橋建設原理相同的太平跨線橋也是一座老橋,盡管表面設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就本體來說,專家的勘測結果是『保養得很好』。老橋不僅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哈爾濱建國前的老橋多數是由日本人或俄國人建的,這其中某些建設技術在現代橋梁中仍可沿用,甚至可以說是建築界的一個范本。只要把橋保養好,壽命是完全可以延長的。這也應了很多老百姓所講的:老的東西都抗用。83年的霽虹橋也是一樣,即使外表局部出現了損傷,從技術量定上也定為『危橋』,當年的荷載標准低於現代標准,日常管理也存在橋上、橋下分工不明的弊端,但由於當時在設計和技術上是保守的,留有一定餘地,李成棟認為,霽虹橋還有一定潛力,如果維修和保養跟得上,嚴格控制荷載、加強管理,還可以延長壽命。維修與保養對一座橋的壽命究竟有多重要,霽虹橋的命運就說明問題。

  在城市發展的腳步下,老橋也暴露出設計上的局限性,對於霽虹橋來說,橋下和鐵路線之間的高度在近幾年開始出現爭議。如果哈大齊專線開通,鐵路電氣機車化,就需要高度上再增加一米,霽虹橋的現有高度可能存在不足。

  老橋重生凝固城市記憶留存厚實家底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楊認為,在哈爾濱,像霽虹橋這樣的老橋還有很多,即便不是保護建築,也同樣承載著市民的感情,那些感情是用腳踩出來的,是和那些崢嶸歲月緊密相連的。霽虹橋是外地人對哈爾濱認識的一個開始,因為它不僅是下了火車前往道裡商業區途中經過的第一座橋,還是蘊含了滄桑歷史和人文情感的精美藝術品。它所體現出的氣質與風韻,是哈爾濱任何建築都無法替代的。

  這些老橋因城市進步而走向不同命運,為了城市建設發展的腳步,一些老橋已經結束了生命或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它們留給城市的將是一種重生,而它們留給哈爾濱人的記憶,也成為厚實的家底。

  揮別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橋———東江橋

  東江橋,是松花江上的第二座橋,也是我國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它1932年始建,1934年竣工。在1986年松花江公路大橋建成前,是江南連接江北,以及哈爾濱市連接大慶、伊春、黑河的唯一公路交通特大型橋梁。

  因為曾經的唯一,它給哈爾濱人留下了太深刻的記憶。東江橋分上下兩層,下層是鐵路單行線,上層是可供兩車並行的公路,公路兩側是1米寬的人行道。

  李成棟認為,超載是縮短橋梁壽命的重要因素。東江橋的封閉印證了這一點。前幾年,由於大中型貨車晝夜不停地從東江橋上通行,橋面焦油因長期重壓已被擠到兩側,橋面多處破損,有的甚至裸露出混凝土層和鋼筋。從2005年底,市交通、公安部門邀請省內著名橋梁專家對東江橋進行了三次實地觀測和論證,專家發現,僅一個月橋上脫落的鉚釘由107枚猛增至196枚,尤其是支橕公路橋面受力點的鉚釘已開始脫落。專家認為,該橋公路路面在車輛荷載衝擊作用下,或惡劣天氣影響下,隨時有發生鋼梁脆斷的危險,已屬高齡危橋,建議修復或報廢。2006年12月,東江橋被專家鑒定為危橋並予以封閉。

  目前,東江橋上層公路路面封閉,下層仍然可通火車。但火車要以40公裡以下的時速緩行。這座老橋是修是拆,相關部門尚無定論.。最早最美的江橋也可能拆除———濱洲橋

  說濱洲橋是哈爾濱標志之一,並不為過。黑色的鋼橋深深地印在哈爾濱人的生活中。它是哈爾濱最早的橋,也是哈爾濱人心中最美的橋。

  它建於1900年,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橋。石墩鋼筋結構。全長1050.87米,寬7.2米,共有19孔。橋面鋪設單軌鐵道。由於橋梁鋼質不良,1941年,橋梁普遍出現裂痕。為此,當時的鐵路管理部門決定:限制雙機牽引機車過橋,並將過橋車限制在時速30公裡以內。1962年至1964年,進行了全面大修。更換了橋梁,並在橋的兩側增設了寬1.2米,並裝有行人扶欄的副橋,為兩岸過往行人,特別是每年開、封江季節創造了過江的方便。使過橋車速恢復到原設計水平的時速50公裡。

  然而它作為鐵路橋,單軌鐵橋通行能力受限。相關專家說,根據時代的需求,需要重建。如果僅作為景觀保留,又佔著鐵路線,所以它也可能被拆除。

  全城期待跨時代的大橋———松浦大橋

  松浦大橋全城期待,這樣說並不為過。在東江橋封閉,松花江公路大橋不堪重負的時候,松浦大橋是市民解決兩岸交通問題最近的期待。

  24日,在松浦大橋建設工程建設指揮部,技術顧問激情高漲地講解起這座大橋。它主橋橋寬近40米,雙向8車道,建完後將成為全國最寬的橋。也是哈爾濱市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工藝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結構最新穎的特大型跨江橋梁。為建設它,技術人員采用了十幾項先進技術,其中包括為了早日建成而采用的冬季施工技術。

  鏈接

  記憶中的哈爾濱老橋

  ○第二座跨線橋———許公橋(景陽橋)

  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起名許公橋是為了紀念愛國志士。但大多市民知道的橋名是景陽橋。這座橋曾重修過,由於外表並不美觀突出,市民對它的感覺也不是很強烈。

  ○最早的跨河拱橋———中山橋

  中山橋始建於1937年,是連接中山路和紅軍街,跨越馬家溝的大橋。橋長23.4米、寬21米。1996年,市政府對該橋進行了改造,改造後的橋長54.6米、寬50米,是通往香坊區、原動力區主乾道上的橋梁之一。今年南崗區對中山橋采用歐式建築風格改造。在橋欄的選材上采用風格厚重、藝術味道濃厚的球磨鑄鐵。同時,中山橋的橋欄將采用綠色,並雕刻精美的花紋。原中山橋僅有一個大拱,改造後的中山橋將在大拱上搭配6個大小不一的小拱。4個高大的橋頭裝飾柱將突出中山橋造型,在青灰色的石柱上配有線條優美的花瓣浮雕,在石柱的上方將搭配4個優美的手握愛之箭的小天使雕塑。

  ○消失了的最早的石橋———萬緣石橋

  哈爾濱市最早修建的石橋是哈(哈爾濱)富(富錦)公路上的萬緣石橋,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該轎為石砌墩臺,鋼筋混凝土梁,上面砌方塊石。全長60米,共3孔。1960年遭洪水浸衝,成為危橋。1964年改址(哈爾濱至同江公路3公裡+200米處)建成永久性新橋。

  ○另一座堅固的跨線橋———承德橋

  始建於1939年,在哈爾濱煙廠北側,是南崗區與道外區分界處的主要跨線橋梁之一。橋下為濱北鐵路線,橋主體為雙孔鋼筋鋼架混凝土結構。人行道鋪裝的是步道板,兩側為水泥墩或扶欄,渾然厚重,美觀堅固,橋面的載重負荷為13噸。

  除這些橋外,還有1938年修建的果戈裡橋(義州橋);解放後哈爾濱市修建的第一座、但已被拆除的康莊橋;解放後修建的第二座、目前仍在使用的和興橋;1963年修建的機場路上的天合橋;1965年修建、在全國第一個使用預應力空心板梁的三棵樹跨線橋。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哈爾濱市建路建橋速度加快。1992年修建了第一個完整的城市定向通行的立交橋———南直橋。1993年,修建八路五橋,安發橋、西大直橋、教化橋、文昌橋、寬城橋都是建於此時。1994年,建設九路九橋,承德橋、南極橋等橋紛紛出現……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