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7月30日訊 處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和道裡區交匯處的霽虹橋是很多人每天上班或回家的必經之路。在很多人眼中,它只不過是『有著好幾個信號燈、高峰時段經常擁堵』的一段路。但這座83歲還在『服役』,並且負擔越來越重的『高齡』橋卻在歲月的不斷風蝕中不經意收集了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這座橋和很多哈爾濱人的童年、青年聯系在一起,如同血脈中不可剝離的情愫。
百年霽虹橋:拆?不拆?
如今,一個即將改造的消息打破了城市的寂靜,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也許即將消失的霽虹橋。關於這座百年老橋的爭論也愈發地叩動每一個哈爾濱人的心靈。
即將消失的記憶
我們曾無數次地經過霽虹橋,經過這座位於哈爾濱道裡區和南崗區及道外區的分界點。該橋是橫越松花江的濱州、濱綏鐵路跨線橋,更是哈市交通樞紐和咽喉地。
十九世紀末,在哈爾濱南崗區和道裡區交匯處,隨著鐵路的鋪設,一座大型木橋也架設起來,當時起名為秦家崗大橋。自大橋於1901年10月2日通車起,這座木橋就承擔起橋下通火車、橋上行車行人的功能。後來,木橋幾次需要維修或大修,根據鐵路發展和市政交通的需要,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在原址上修建一個永久性橋梁。
建築師斯維利道夫和橋梁設計師符·阿巴力合作設計出一個經典的歐式橋梁建築:這座橋橋長51米、寬27.6米,車行道寬21.4米、兩側人行道寬各3.1米。橋的兩側有斜對稱的塔式建築,塔座為長方形,四周各有24個花環狀裝飾的浮雕,秀麗挺拔的花盞燈座,鏤空嵌花的鐵欄杆。該設計構思巧妙、精美,加上鑲嵌著『飛輪』標志的中東鐵路路徽,為橋梁增加了一層歷史感,也豐富了橋梁建築的藝術性。更讓人稱奇的是整個霽虹橋沒有一個鉚釘,沒有一個螺栓。1997年,哈爾濱市有關部門確定霽虹橋被哈爾濱市一類保護建築,2007年確定為哈爾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這座老橋的使命不僅僅是提供藝術范本讓人們欣賞,作為一座實用價值居首的橋又恰逢交通樞紐的位置,霽虹橋承載了更多的歷史風霜。歲月的斑駁痕跡也讓這座老橋愈發地蒼老。
2004年,由於橋體多處破損,東北林業大學橋梁檢測機構對霽虹橋鑒定為危橋,建議有關部門對霽虹橋大修或重建,交通部門也限制12噸以上的車輛在該橋上通行。盡管如此,霽虹橋仍舊守望著無數個哈爾濱人穿梭的身影。
隨著一份報告結果的對外公布,人們纔開始真正為這座老橋擔懮起來。前不久,道橋部門對這座百年老橋進行了『體檢』,檢查發現:霽虹橋橋身兩側分別有12個橋梁,其中位於東側的10個橋梁已嚴重破損;大部分橋墩在靠近地面處均露出裡面粗大的鋼筋;由於橋面向西移位,該橋的橋梁已經死死地頂住橋臺,使橋臺外移,而且橋臺已出現沈降,就連橋臺上方的橋頭堡也已經向外傾斜。哈爾濱市道橋部門發布的這則消息讓很多人坐立不安。哈爾濱市有關部門多次研究後認定,霽虹橋不再具備維修的價值,被拆除後,有關部門將在原址上重新架設橋梁,同時橋面加寬,橋下空間拓寬。但歐式風格保持不變。此方案預計明年動工。
哈市道橋部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霽虹橋已經是危橋,交通壓力極大,而且鐵路部門要開通電氣化機車,橋下空間不足,已無法滿足電氣化機車通行的需要,因此,他們必須拓寬橋下空間。日前,哈市政府與哈鐵路局、建委等有關部門召開改造方案論證會,專家論證建議拆除該橋,在原址重建。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有關部門和專家就開始論證、設計霽虹橋的改造方案。
以往的專家是怎樣論證這座橋的?百年老橋變成危橋後,為什麼工程改造還遲遲沒有進行?對這座老橋采取保留措施能否實現?曾多次參與討論解決霽虹橋交通解決方案的專家——哈市規劃局原局長張相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了霽虹橋改造方案屢次變革的始末。
張相漢介紹,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以往討論解決霽虹橋交通問題時,就有專家提出過在霽虹橋上方再建一座高架橋。根據當時的方案,高架橋起於中山路,穿過紅軍街,跨過鐵路的行李房和霽虹橋,跨過霽虹橋後開始分叉,一個叉在經緯街落腳,一個叉在兆麟街落腳。張相漢說,這個方案解決了霽虹橋交通擁堵的問題,但是破壞了霽虹橋的風貌,還破壞了整個城市的風格。在專家的反對聲中,這個方案擱置了。
後來,霽虹橋成為即將修建的電氣化鐵路的障礙,專家又提出為了拓寬橋下空間來抬高橋面或者降低鐵軌來增加橋下空間。張相漢告訴記者,有關部門也想到了這兩個辦法,但是後來還是放棄了。他解釋說,霽虹橋的橋面和下面的橋柱澆築為一體,無法單獨抬高橋面。降低鐵軌的建議後來也被鐵路部門否定了。張相漢說,按照鐵路部門的運行要求,火車必須在相對平坦的鐵軌上行駛,因此不能降低鐵軌的位置。
由於種種原因,霽虹橋的改造一直都沒有成行,交通和文物保護等矛盾也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到2004年,東北林業大學橋梁檢測機構檢測後確定該橋為危橋。同年,交通部門限制12噸以上的車輛在該橋通行。
今年,有關部門發布了關於霽虹橋改造的最新方案:修舊如舊、拆除重建。為了保持原貌,將等比例放大霽虹橋,包括橋頭堡、橋下的獅子頭也都等比例放大,可以繼續使用的橋欄杆將在新橋上繼續使用。據測算,新方案需要抬高橋面40厘米,以增加橋下空間,保證電氣化機車通過。同時,抬高橋面後,兩側的引橋也要相應延長,南側將改造霽虹橋轉盤道,為引橋提供建設位置;北側將向經緯街延伸。
為了解決霽虹橋改造過程中產生的交通壓力問題,目前,哈市道橋部門正在對周邊街路進行摸底,在霽虹橋封閉前拓寬改造部分街路,以保證車輛通行。
作為中東鐵路的中心樞紐站,哈爾濱這座城市從形成之日起就與交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以交通樞紐為中心的城市建設模式正在被取代,即將修建的電氣化鐵路更給百年老橋霽虹橋提出了相似的難題。可見,城市發展的腳步不可阻擋,如何在發展中留住更多的城市記憶成了擺在人們面前更加嚴峻的問題。
對於這座老橋的去與留,哈爾濱人的討論聲不絕於耳。在網絡的論壇和調查中,關於霽虹橋的話題更是炙手可熱。但在討論中,建議修復霽虹橋的聲音以壓倒性的比例佔到了大多數。不管是專家還是普通市民,都對這座記錄著哈爾濱歷史的老橋充滿了留戀和不捨。
目前,東北網就霽虹橋拆除與否進行了一次網絡調查,15684人次參與設票,調查顯示,『不贊成拆除霽虹橋,建議修復』的投票佔到80.64 %,『認為霽虹橋橋齡太長,應該重建』的投票數量僅佔18.42 %。但不管是極力挽留還是贊成重建,59.66 % 的人認為霽虹橋是每天必經之路,如果霽虹橋重建,一定會對出行帶來影響。

對於霽虹橋,很多人無形當中站在了不同意拆除老橋的一方。他們認為,保護老橋不需要更多的理由,保護老橋如同保護一個群體共同的記憶一樣順理成章。
很多人都認為霽虹橋是哈爾濱風格的體現,甚至是地標。這樣一座百年老橋承載太多人的記憶,不應該拆除。
網友新哈爾濱人在調查中評論到:哈爾濱能夠擁有百年高齡的建築不多了,這樣的城市與『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還有多少建築能夠承受這樣的美名呢?拆橋本身不是大事兒,但是霽虹橋這個承載了幾代哈爾濱人生活的橋不應該拆掉!
『一個在外地的哈爾濱人』在東北網的調查中發表觀點:歷史古跡重修有意義嗎?如果重修的話,把圓明園、阿房宮也重修好了,人們看到的又是什麼?希望把眼光放在三十年、五十年後的哈爾濱想一想,當退休後在市區走一走看一看時,你們又對哈爾濱的建築有什麼感想?拆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網友『樂航行雲』發表如下評論:一個三十歲的人看到自己幾歲時穿過的鞋子,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雖然破了、舊了,但一定會擦乾淨收藏好的,因為這是歷史。城市也是如此,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如果再不珍惜,現在雖然枝繁葉茂,早晚會因根基破碎而蕩然無存!歷史是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抹殺的,新的就是新的,舊的就是舊的,不是說等比例放大就可以和原來一樣的。同時,該網友還建議,采取其他方式,最好是地下通道。短期內可能投資較大,但長期來看哈爾濱是有收益的。
網友『黑龍』認為,雖然這橋代表的是一段類似於殖民地的歷史,但她畢竟是歷史的見證者,沒有了見證,後人如何感受和觸摸城市的歷史?
網友『懷念』認為,仿制的怎麼能跟經歷了八九十年風霜雪雨的文化相比呢?屈指算來,哈爾濱老建築還剩下多少了?霽虹橋是哈爾濱的古董,哈爾濱的歷史,哈爾濱的文化!嫌人家老了危險了,就保護起來啊?!
哈爾濱市著名文化保護學者則曾一智認為,霽虹橋已於2007年公布為哈爾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管它是否是危橋、是否阻礙交通,都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來實施原址原貌保護。
在激烈的討論聲中,很多熱心的市民還在為保留這座百年老橋出謀劃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市民王忠禮大爺趕到報社對記者說,他認為可以在霽虹橋旁邊建一座新的跨線橋,然後把霽虹橋區域保護起來並開發成公園。
網友『龍一丹』在調查中發表感想,看到霽虹橋要拆的消息,他感到既突然又必然。每次走過大橋,他都為大橋感到自豪,可看著日漸傾斜的橋身,也為大橋的安全和行人的安全擔心。他表示,有關部門不妨從果戈裡大街到買賣街之間修一座橫跨鐵路和部分街道的跨線橋。二是在紅軍街東側的街上修一座至地段街的跨線橋。這樣從兩個方向可分流大部車輛。同時對老橋采取保持性維修,將老橋變成人行橋或者只允許小車通過。
拆橋派 安全比天大調查中,不少網友認為,出於安全考慮,霽虹橋應該被拆掉。橋太老了,已經承擔不了那麼大的交通壓力了!
同時,不少市民認為,拆除霽虹橋後,有關部門還應該在原址上建一座代表哈爾濱和中國特色的中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