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三大出城口八大棚戶區有望棚改拆遷
2009-08-07 09:26:36 來源: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爾濱前衛大街棚戶區。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生活報報道,建設冰城的景觀長廊,改造出城口周邊棚戶區,對提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質量具有多重的積極意義。兩日來,記者對京哈和哈同等出城口的幾大棚戶區進行了實地踏查。記者看到的是,這些棚戶區居民和本報報道的先鋒路一『無名』棚戶區一樣,都過著相似的生活:居住條件差、市政設施缺、周邊環境髒、安全隱患多。然而,這種狀況即將成為另一段歷史:京哈、哈同、哈五三大出城口周邊,8大棚戶區已進入改造規劃視野,記者深入到這些棚戶區,為這些終會消失的棚戶區留下一段影像。

  原因一:老職工房久拖未改造

  哈市學府路京哈出城口附近的前衛大街上的四層磚樓,是省安裝公司的家屬樓。據了解,這些房子大多建成在30年前,是由單位給職工蓋的福利房,特點是戶型小、條件差。隨著城市發展,有些單位不景氣,加上福利分房的政策已經作古,房子產權歸職工個人,於是有條件的人買新建的商品房,原房出租給外來人員;沒條件的人為增加住房面積,將煤棚改成了住房,有的嫌面積小,於是開始私建濫建,時間長了,一大片棚戶由此誕生。這些由各個單位家屬樓多年未改造形成的棚戶區,多因住戶多、面積小而不具備成片改造的商業價值。


 

  原因二:沒跟上城區擴充腳步

  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充,郊區變成了城區、村民變成了市民之後,紮堆兒居住、外來人口湧入也是棚戶區形成的原因。

  位於哈同出城口的先鋒路鐵路跨線橋西側棚戶區,原有居民是長期在此種地的村民。據住在此地的老翟頭講:『20年前我們是村民,隸屬於道外區團結鄉。後來,隨著先鋒路延伸到了化工路,這裡的村民成了市民。』隨著身份的轉變,菜地的收入抵不過外來人口租住獲得的利潤,於是菜棚加蓋變成了棚戶。

  與此同時,很多當地住戶有的搞運輸做生意,有的成了工人,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大多選擇去買樓房居住。原來的房子住的除了老人,就是大量外來人口。他們在哈爾濱大多從事收購廢品職業,需要很多地方存放破爛,於是距離主乾街路近、還沒有改造的地方就成了暫住地,使得這些地方成了環境愈來愈差的棚戶區。

  原因三:鐵路沿線成外來戶棚戶區

  『我在這兒住了近40年,沒想到會動遷。』位於哈同出城口的先鋒路鐵路跨線橋東側棚戶區居民陳老漢是闖關東來哈爾濱的,退休前在鐵路上工作,如今老了趕上了棚戶區拆遷,老人樂得合不攏嘴。

  哈爾濱是因鐵路而興的城市,主城區蛛網般的鐵路給外來人口選擇鐵路沿線居住提供了地理條件。陳老漢告訴記者,他和叔叔一家來哈爾濱時,一大家子十來口人,就在鐵路邊上蓋了小平房,圈起了一個小院。沒過一年,自己家的房前屋後都被外來人口自發地蓋起了房子,房子越蓋越多,鐵路沿線的棚戶區就形成了。

  鐵路沿線環境改造嚴重滯後於城建腳步,開發商不願到此類地塊開發,也是棚戶區形成的重要原因。

  規劃:8片棚戶區有望拆遷

  出城口改造,棚戶區被列為重點對象。據哈市城管局相關部門統計,在京哈、哈同、哈五三大出城口周邊,有八大片棚戶區需要改造。

  其中,京哈出城口城區內共有兩片。學府路以西有2片棚戶區需要改造,一是學府路與前衛大街以北省安裝公司地段;二是學府路與前衛大街以南地段。學府路以東前衛大街兩側,電纜廠家屬區棚戶區,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尚未開發改造,該地段屬打通三環橋建設用地。

  哈五出城口棚戶區集中在城區內有1片,哈平路以東新三環路交叉口處一苗圃棚戶區坐落在新三環路周邊,距城區較近。

  哈同出城口城區內有5片棚戶區需要改造,佔地面積53萬平方米,其中鐵路負責開發的有2片,已開發改造1片,還有1片尚未開發。在先鋒路以南化工路兩側有2片棚戶區,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其中化工路以西油漆廠家屬區佔地面積為20萬平方米,由於三環橋在此通過,可開發面積12萬平方米,三環橋佔用面積為8萬平方米。化工路以東化工廠家屬區,三環橋佔地後有效開發面積7萬平方米。另有古鐵小區棚戶區佔地面積為30萬平方米,由於三環橋在此通過,將佔用90%以上的土地面積。

  八大片棚戶區改造後,哈市出城口原來髒亂差的環境將得到徹底改變,成為城市一道風景。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