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7日訊 在阿城區料甸鄉寶山村,有座被村民稱為『天然氧吧』的大山,600畝山地栽下13萬棵樹木,而14年前這裡還是禿嶺,『是老張把它改造成綠洲』村民們自豪地說。
今年70歲的張瑞武,1960年入伍,從軍22年,退伍轉業後在原動力區環衛局當乾部,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膝下倆兒子,一博士一學士,本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心向家鄉發揮餘熱,當初承包荒山,老張說就想報答黨的恩情,回報父老鄉親的養育。1995年冬天回鄉探親,見村民面對荒山無能為力,使他堅定了想法,和老伴放棄城市生活,住在山腳下的簡陋房屋,開始植樹造林造福後人。
老張說,以前他沒接觸過樹苗,只能邊摸索邊乾,頭一年3萬株樹苗存活不到1萬,他跑園林部門找工程師一聊一天,奔波於賓縣種苗基地選種。為科學綠化荒山,他多方查閱資料做規劃,數次到省園藝研究所拜師學藝,掌握了苗木種植、修剪、管護等技術。
記者奇怪山上的樹比一般的樹都要筆直,老張解釋說,這十幾萬棵樹,每一棵他親自『過手』兩遍,樹在長到3米高前,要打掉多餘枝杈,保障向上生長。據了解,14年裡,農業、林業、環衛、園藝等工人的活他全乾過,2003年開春他到賓縣種苗基地買新苗,途中遇到30米寬的河,車輛無法通行,他赤腳趟水過去,河裡未化淨的冰把腳劃破口子。有一次買了幾車樹苗,怕被乾死而把苗放水裡,他一人來回背拖一整天,累得腰背疼不能躺下。
如今,荒山變成生態園,除綠化外,他還美化景點10餘處,培育經濟林和景觀樹。為此,他先後投入20萬元,栽下樺樹、槐樹、獐子松、落葉松、雲杉、梧桐等數十個品種,還在山坡種上杏兒、李子、山裡紅等果樹,他僱傭村裡閑散勞動力管護大山,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張瑞武現在人瘦了、曬黑了,拿過槍、鏟過土的手掌磨出老繭,但記者發現,年已古稀的他走在林子裡步伐矯健,精神矍鑠。他表示不久的將來得到大山回報時,一定拿出錢來支持家鄉辦教育,讓貧困孩子有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