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新農合參合率為95.72% 提前一年實現全省覆蓋
2009-08-12 10:19:4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偉 孫佳薇 郭俊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民們期盼新農合進一步完善。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從2003年的試點到如今的全面鋪開,6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項惠及農民的民心工程,已經根植於農民的意識裡。省衛生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黑龍江省農民新農合的參合率為95.72%,在全國中部地區居領先位置,2007年提前一年實現了新農合工作的全省覆蓋。

  在新農合這張保障網不斷密織、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民被吸納其中。我們看到了參合農民享受新農合的笑顏,看到越來越多的農村醫療機構在良性運轉。但如何讓農民最大限度得到實惠?如何構建一套新農合普適性的制度體系?又如何讓這個體系在實際運作中兼顧效率與公平?再次聚焦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走過的6年,也是對這些問題求解的過程。采訪中記者發現,這項由政府主導的惠民政策,無論在政策層面還是執行過程,一些問題尚待完善。


  求解一

  游離在新農合之外的農民

  沒來哈爾濱打工前,王洪波是巴彥縣的農民,了解到外出務工人員也包括在新農合其中,王洪波心裡踏實了許多。由於忙碌,王洪波錯過了今年的繳費日期。他曾找到哈爾濱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說明情況,希望能後補新農合個人繳費,但工作人員告訴他,『繳費工作國家有時限規定,縣級財政新農合補助資金撥入專用賬戶後纔能爭取國家資金,為保證農民參合資金的封閉運行及規范管理,對於逾期沒參保的農民無法後補,只能等明年再參合。』

  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今年3月,王洪波得病在哈醫大二院住院,住院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不繳費就不能享受新農合報銷政策,王洪波自己全部支付了住院費用。

  『為啥政策規定的這麼條條框框,繳費時間咋就規定那麼死,咋就不能隨繳隨入呢?』

  王洪波只是被新農合硬性政策攔在門檻之外的個例。雖然,我省參合率為95.72%,但還有少數農民並沒有走進保護傘下。這樣一項令農民拍手稱贊的政策,為什麼還有農民至今冷眼旁觀?

  哈爾濱市合管辦王慶閣把他們歸為4類:全家常年在外打工戶在人不在的;部分青壯年家庭認為自己年輕力壯不會得病的;極少數老少兩輩在一個戶口簿,由於年輕人抱著僥幸心理或缺少互助共濟意識不想參合而影響全家都不能參合的;個別縣(市)工作力度不夠的。

  目前,我省新農合農民個人繳費工作是由各鄉鎮統一負責組織,以村為單位收取費用。縣、鄉、村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宣傳力度、組織形式等諸方面工作,也就決定著農民是否能夠積極主動的參加新農合。

  采訪中記者發現,我省參合率比較低的地方,普遍存在著新農合管理機構不健全的問題。日前,我省已經確定今年農民的參合率要達到98%,實現這一目標,健全的經辦機構是關鍵。據省衛生廳農村管理處副處長梁民琳介紹,由於機構不健全、宣傳不到位,不能制定一個讓農民受益的補償方案,管理混亂、該報的不報,醫療機構不合理費用增長都可以造成新農合參合率的下降。加之,目前我省還沒有省級經辦機構,完成大量的業務管理工作難度很大。


  求解二

  異地看病報銷離農民還有多遠

  門診費用和異地看病報銷難一直是新農合難解的問題。近日,我省確定今年下半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新農合門診統籌的試點工作,農民看病不住院也能報銷,在某種意義上說彌補了制度上的缺陷,也使新農合『破冰』向前邁進一步。

  采訪調查中記者發現,異地報銷繁瑣的手續和不一樣的地方規定仍然讓參合農民感到無奈的同時,也困擾著新農合的工作者。

  陳女士是海林人,全家都參加了新農合,她和女兒一起到牡丹江打工,不幸右手骨折住進了樺林衛生院。她告訴記者,『報銷過程非常麻煩,女兒回老家領表格、申請、蓋章;出院後,再帶上出院小結、發票、清單、有醫院蓋章的表格再回去報銷。』

  然而令陳女士失望的是樺林衛生院並沒有被海林合管辦列為定點醫院,所有的住院費用都是自費醫療。

  而在牡丹江溫春鎮參合農民孫書義眼裡異地報銷程序並沒有那麼繁瑣。在牡丹江城郊的參合農民只要拿著『牡丹江市新農合醫療卡』到定點醫院看病,就能實現『當天出院、當天報銷』。

  根據我省新農合有關規定,統籌單位自籌資金,自己制定具體的補償標准、補償比例,標准線和醫療定點醫院。而在我省有123個合管辦,那麼就意味著有123種情況。哈市合管辦相關負責人對『一地一政策』有自己的理解:『一個8萬人口和一個40萬人口縣的籌資水平是不一樣的。資金量的不同,必然導致報銷比例的不同。』

  就此問題,梁民琳談到,2005年,考慮到外出打工人員的報銷不及時會影響參合率,我省出臺了關於外出務工人員異地看病報銷的有關規定,提出可以先治療後報銷:患者要在就醫後三天之內和當地的新農合的主管部門取得聯系,經過新農合管理部門的認可,纔能得到報銷。由於新農合資金管理由各統籌單位負責,因而要異地報銷,必須與當地新農合管理部門商定有關情況。

  牡丹江新農合辦公室主任譚果晨設想,如果在全省范圍內也通用『一卡通』,報銷直接由兩地之間的合管辦結算,那麼農民還會抱怨異地報銷難嗎?


  求解三

  大病重病配套措施尚需完善

  新農合的目的,是指生大病有保障。然而,缺少大病重病配套政策救助的新農合,讓很多大病慢性病農民患者『望洋興嘆』。

  王春山是牡丹江市溫春鎮卡路屯人,去年得了尿毒癥,從看病、檢查到住院治療,花去5萬餘元。按照牡丹江新農合政策中住院費用支付標准,報銷比例為43%。現在他靠透析延續生命,一周兩次,每次費用300元。在王春山家裡,桌子上擺著十幾瓶藥,而這些藥品的費用也要自費承擔的。

  『住院報銷還是能替農民分擔部分醫療費的支出,像我這種出院後需要長期用藥物治療維持生命的病,自費部分大大超過報銷部分。』王春山算了算,從得病至今,自付部分已經超過了10萬。『家裡的錢基本花的差不多了,實在不行就要向親戚借債。什麼時候能把像我這種不可能在住院期間一次性治療的長期病種列入報銷范圍內?』王春山提出這樣的願望。

  省衛生廳提供的資料顯示,我省從2007年開始就統一確定了25種慢性病,包括了像癌癥、尿毒癥等一類的重病,由各統籌地區根據當地慢性疾病的疾病譜,自行選擇10種以上較大的疾病進行補償。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設置起付線、封頂線及報銷比例,每年補助一次。梁民琳認為,現階段的新農合只能是一個低水平廣覆蓋的保障制度,而目前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進一步提高慢性病門診的補償,如何同民政部門大病救助資金進行有效的結合,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

  一位業內人士提出這樣的建議,中病和小病免費,應該成為新農村醫療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解決大病患者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主要由商業保險和民政醫療救助去解決,同時也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救助。


  探索之路

  藥品零加價曙光初現

  見到雙城市新興鄉新興村衛生所所長李貴春時,他正在衛生所裡忙碌著。李貴春介紹說,衛生所的3名醫護人員,負責全村近3000人的基本醫療保障工作,村民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談到收入問題,李貴春面帶苦色:我們3人中,1人有每年1200元的防保費,還有一人有1200元的計劃免疫服務費,其他的收入全部靠藥品差價收入,患者多的時候,每月的收入也就1500元左右,低的時候不足1000元。他認為,以藥養醫狀態,不僅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而且,由於工資收入低,村醫很難專心工作,人心不穩。

  而漠河縣北極鄉北紅村衛生所長李春花,卻感覺近兩年日子越來越好過了:現在縣裡全部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縣裡不僅每月按著衛生所賣錢額給予15%的補助,年底縣裡給予不同額度的獎勵,去年她就得了2000元。

  據漠河縣衛生局局長孫偉介紹,在經過試點後,今年,全縣在5家公辦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醫院減收部分由財政全額補償。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後所有藥品價格平均下降了15%,最高的下降20%以上。縣醫院僅4個月就讓利群眾20.37萬元,門診人均費用下降16%,住院人均費用下降20%。

  取消藥品加價會不會減少了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增加了財政負擔?孫偉認為並非如此,他介紹,縣醫院今年1月~4月份門診住院患者總數為18592人次,實現業務收入241.5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和2%。就財政而言,由於藥品價格下降,醫保報銷支出也實現下降。2007年全縣支出964萬元,2008年則為920萬元,減支44萬元。相對於補助醫療機構的60萬元,縣財政僅用24萬元就辦了一件群眾拍手稱快的好事、實事。

  藥品零差率銷售,不僅給患者帶來了進一步減負的曙光,也給包括新農合在內的新醫改帶來一種新的制度保障。

  -後記

  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了新農合帶給農民的陽光雨露,我省新農合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為做好這項惠民工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如何把好事做好做細,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傾聽農民發自心底的呼聲。任何一件事情在充實完善過程中,都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努力,農民反映的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關鍵是看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能不能把此項工作作為一件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來抓,並且把工作抓實做細。

  天下的事什麼最大?老百姓的急難懮愁!效率和公平,是政府有關部門最應該關注的兩個詞,我們期盼著,這些問題的求解過程能夠『提速』,讓農民得到最大限度的實惠,讓他們的臉上綻放的,是由衷的笑容!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