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3日訊 訥河市,因建在嫩江支流訥謨爾河旁而得名。8月7日、8日,記者對位於訥河市境內的清河屯舊石器時代墓葬群、兔子地新石器時代墓葬、二克淺青銅時代墓葬群、大古堆青銅時代墓葬群、紅馬山墓葬遺址進行了實地踏查。
清河屯墓葬群
清河屯墓葬群是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的典型墓葬,也是踏查記者此行的第一站。
清河屯墓葬群是舊石器時代的墓葬。陪葬品全是各種打制石器,有砍砸器,有刮削器。在學田鎮光明村一片大豆地旁,采訪車停了下來,隨行的訥河考古活地圖、訥河市文物管理所原副所長劉慶富說,這裡就是清河屯墓葬遺址。
大豆地就在路邊,綠油油的。大豆地裡隨處可見一些打制石器,這是因為當時是原始社會,人們的生產工具簡單,所挖墓穴很淺。當地農民種地時,經常能把地下的墓葬破壞,把墓穴裡陪葬的打制石器帶到地面。這種東西在當地很多,種地的農民見怪不怪,都懶得撿。記者往前走沒到一米,就發現了六七件打制石器。記者找來兩塊石頭,現場做了一個用於切削的打制石器。
1993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了小面積試掘,在原生黃土層中出土一批石器,據專家分析,此遺址距今約11800年。
兔子地墓葬群
兔子地墓葬群是新石器時代的墓葬,與清河屯墓葬群隔嫩江相望,位於學田鎮江東村。離開清河屯墓葬群,踏查記者直奔兔子地墓葬群。
天很熱,35度,太陽很毒,把路上的瀝青都曬化了。快到兔子地墓葬群的路況實在太差,有5公裡的路,記者只能棄車步行。
走到兔子地墓葬遺址已是汗流浹背,眼前的景象把大家驚呆了。這裡是個高崗,是沙土地,雨水把黃沙土衝的千溝萬壑,簡直就是一個微縮的黃土高原。溝有20多米深,溝邊有幾千個燕子窩,成千上萬只燕子在兔子地上空飛翔捕食,很是壯觀。
方圓七八裡,只有這一個高崗,崗上崗下全是草。崗下是尼爾基水庫的庫區,水大的時候,崗下的地全部淹在水裡。崗下方圓七八裡地的兔子,就會躲到這個高崗上,所以這裡叫兔子地。
兔子地的溝很徒,至少有60度,踏查記者手腳並用、小心翼翼地往溝下走。地上的殘陶片,隨處可見,一抓一把。一個野獸的頭骨躲在溝底的蒿草中間。
離開兔子地,半天纔走到車旁,踏查記者已經熱得快中暑了。擰開一瓶礦泉水,咕咚咕咚兩口就消滅一瓶。紅馬山墓葬
紅馬山墓葬是西漢時期的墓葬,屬鐵器時代的墓葬,位於學田鎮工農村,在嫩江左岸紅馬山東麓的一條小溪邊。遺址散布大量陶片、石器,還有骨器、鐵器、銅飾件等。
文物保護部門2003年對遺址的一部分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灰坑172座,居住遺址16處。灰坑中有大量魚骨和動物骨骼,可辨認的有鹿、?、野豬,繪有菱形紋的彩陶和帶有鑽孔的骨板、鐵匕等是首次發現。在此出土的西漢五銖銅錢為遺址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在居住遺址地面有用火痕跡,支橕屋頂的木構柱洞皆向中間傾斜,可以初步認為是圓形尖頂居室,這種帶居室遺址的墓葬,在黑龍江還是首次發現。
大古堆墓葬群
大古堆墓葬群是農民挖窖時發現的。1960年,六合鎮大古堆屯村民在東沙崗挖土豆窖時,意外發現殘損的陶器碎片和人骨殘片。當年6月,省文物保護部門在嫩江流域調查,又發現了大量殘陶片和人骨殘片,斷定這是年代較早的原始社會墓葬群。
1992年,考古人員又在大古堆發掘了19個古墓葬,發掘出土了一批青銅時代文物標本和一批馬的骨架殘片,其中有很多具有鮮明的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特色,經過專家進一步確定,這裡為黑龍江西部嫩江沿岸青銅時代晚期的墓葬群,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裡的墓葬埋藏較淺,據地表0.5——2.4米,而且密集,370平方米的面積就發現了23座墓葬。這裡出土了一大批骨鏃、雙翼三梭銅鏃、銅扣、綠松石、瑪瑙、銅耳環和大量紅衣陶、彩陶碎片。紅衣陶是青銅文化晚期的重要標志,因此大古堆墓葬群是青銅時代的墓葬群。陶器上以壓印紋、戳刺紋為主,陶器上有倒三角、正三角等各種幾何圖形,陶器上還有鹿形紋飾。
由於村民文物保護意識差,地下古墓被盜損毀的情況愈演愈烈,文物損失無數。2008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家帶隊,對大古堆墓葬群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23座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青銅時代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有人類和動物骨骼、各種陶器和飾品。人和動物骨骼,已送省文物管理所進一步研究。已經修復形態的陶器有27件,整理骨鏃、銅瑁、玉墜、銅耳環、銅項鏈100多件。
8月8日,記者來到六合鎮黎明村大古堆墓葬群遺址。這是個高崗,走上這個高崗,舉目望去,綠油油的大豆苗一直延伸到地平線。在成片成片的大豆苗中,有一大片豆苗長得低矮,而且枯黃,這就是大古堆墓葬群的遺址了。搶救性發掘之前,這裡地表隨處可見陶片等陪葬品,現在早已全部種上莊稼,一片陶片都找不到了。大古堆墓葬群是25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的墓葬,這處遺址是連接兩個時代的過渡階段,這裡出土文物多,品種全,為研究我省嫩江流域的古人類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佐證。
二克淺墓葬群
二克淺墓葬群的發現,比大古堆墓葬群要晚一些。1985年,省博物館的2名考古專家,對二克淺墓葬群進行了小面積試掘,認定二克淺墓葬群是典型的青銅時代墓葬群。
考古專家組織民工挖了7條探溝,發現了26座墓葬,這裡出土了大量的蓖點紋陶器,銅鏃、銅泡、綠松石、瑪瑙、骨錐、弓弭、魚鏢、鐵刀等陪葬品。出土最多的陶器是壺,陶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是鹿,是用蓖點紋做出來的。鹿形紋飾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圓點組成,很像是用蓖子齒按壓形成的,所以叫蓖點紋。墓葬雖出土少量鐵器,但因為沒有禮器,所以這不是奴隸社會的墓葬,而是原始社會末期的墓葬群。
二克淺墓葬群位於采石廠旁邊,被采石的機器破壞嚴重。2001年,考古人員對二克淺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他們在50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出了68座古墓,密度沒有大古堆墓葬群高。
二克淺墓葬群位於訥河市二克淺鎮西北方的一個高崗處,西距嫩江主流2公裡左右。二克淺墓葬群遺址上全是荒草,隨行的訥河市文物管理所原副所長劉慶富向記者介紹,二克淺早期陶器的紋飾,以戳壓大蓖點紋為主,最典型的紋飾是用蓖點組成的倒、正三角紋和方塊紋;其次是鹿紋,表現出當時的人類具有極高的藝術修養。有些陶器上還施彩繪,在蓖紋陶上施加彩繪,這是非常少見的。二克淺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蓖點紋陶壺、陶罐,青銅短劍殘片、鹿紋金牌飾品,還有酷似鴨形壺的獸形器。
二克淺墓葬群很少發現棺材,當時的人們直接把死去的親人埋在土坑或樹穴裡。這裡還出現了少量的疊壓式墓葬,就是在挖墓穴時,把另一個的墓穴給挖出來了,形成兩個墓穴疊壓在一起的情況,這就是疊壓式墓葬。
清河屯舊石器時代墓葬群、兔子地新石器時代墓葬、二克淺青銅時代墓葬群、大古堆青銅時代墓葬群、紅馬山墓葬群共同構成了訥河墓葬群,其二克淺青銅時代墓葬群、大古堆青銅時代墓葬群是迄今為止嫩江流域規模最大、最典型的青銅時代墓葬群,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這裡出土的大量文物,對研究青銅時代嫩江流域的人們生產生活習俗、歷史文化演變和生物進化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佐證,對研究青銅時代的嫩江歷史功不可沒。這正是『訥河建在嫩江邊,一萬年前有人家。墓葬留下青銅器,草原文化代代傳。』記者手記
煙袋祖宗
聽說黎明村附近還保留著一些清朝驛站人的後人,保持著清朝習俗,用的煙袋堪稱『煙袋祖宗』,我們不僅眼前一亮,采訪車一溜煙開到了黎明村村部。
村會計是一個挺精神的小伙子,得知我們的來意後,徑直把我們領到了一戶農家,主人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爺爺,叫劉文耀。據他講,他們家已經在此生活了三百年,他的祖上是『流人』,他是清代驛站人後裔。
說話間,他拿起了一個一米長的大煙袋,把煙葉卷成一個大拇指粗細兩寸多長的棍狀塞到了煙鍋裡,然後來到旁邊一捆植物搓成的繩團前,把煙鍋對准燃著的繩頭猛吸幾口,煙袋鍋上面的煙葉就著了。煙飄進我們的鼻子,嗆得熱淚盈眶。
劉爺爺告訴我們,他用來點煙的叫火繩,是用艾蒿做的,既可以點煙也可以驅蚊蟲,把煙葉卷成棍狀放到大煙袋上抽,這叫『高煙』。這是古代驛站人的生活習慣,現在只能在驛站後裔的身上纔能尋得到。
我們指著他一米長的大煙袋問:『下地乾活兒時帶著方便麼?』他呵呵一笑,從身邊又摸出一個一尺左右的小煙袋。『我有兩個煙袋,一長一短,短的下地乾活時帶在身邊,長的在家閑來無事時用。』『長的和短的有啥區別?』『短的帶著方便,長的因為煙道長過濾久,抽煙時感覺要香一些。』
『農村活兒累,抽煙能提神解乏。』說到這,劉爺爺抄起短煙袋,又點上一鍋。我們看到煙鍋做的非常精美,煙嘴是瑪瑙的,煙杆被用得油光?亮,一看就有年頭了。果不出所料,劉爺爺說,這支煙袋已經200多『歲』高齡了,傳到他這輩已是22代了,他從17歲開始抽煙,這個煙袋就跟著他,現如今他重孫子都抱上了。?,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我們不由得對劉爺爺手中的這只『煙袋祖宗』刮目相看,多瞅了好幾眼。
現今像劉爺爺這樣用大煙袋抽『高煙』的古驛站後人已經鳳毛麟角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再過些年,『高煙』、大煙袋這些古老的東西和習俗,也許只能到博物館裡纔能尋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