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訊 省建工集團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從企業實際出發,緊緊圍繞『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建工』的主題,突出實踐特色,加快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步伐,引領企業走上又好又快發展之路。
1、建優秀科研團隊夯實科學發展基礎。從集團組建之日起,就提出了『科技興企』戰略,運用自主創新、技術進步來提昇產業地位,努力向中高端建築市場邁進。經過多年努力,建立起了一支2000餘人的科研隊伍,集聚了一大批技術實踐型人纔。其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27人,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515人,國家一級項目經理(含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298人,高級技師30人,技師160人。科研隊伍對上層科研院所研發、中間層核心技術集散、底層施工過程技術應用實施全覆蓋,全程參與施工總承包、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使科技研發、推廣應用一直深入到項目班組,形成了研發、應用、推廣、改進、再應用的閉合環路。另一方面,注重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的培養,重視施工過程技術和施工完善技術,以省建築安裝技工學校、省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為依托,培養中高級技術工人,努力打造有理論基礎、注重實際操作、一專多能的藍領隊伍,先後培養出2000多名技術工人充實到生產一線,在放線測量、起重吊裝、電氣工程、焊接技術、管道安裝、機械操作等各領域大顯身手,成為集團的骨乾力量。
2、靠完善的科研體系築成科學發展路徑。在大力加強科技人纔隊伍建設的同時,為了讓科技研發形成體系,並與所在行業和市場實現有效對接,集團公司確定了四個方面的科技研發路徑。一是以施工過程技術和施工完善技術為主攻方向,以優質服務和新技術手段全面提高建築施工技術總體科技含量,降低工程造價,適應標准日益提高的建築市場需要;二是以新技術研發、自主創新為前導,開發具有市場前瞻性的建築產品,帶著產品和配套的專利技術去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和體現企業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優勢,形成帶動企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以引進、消化、吸收、改進先進施工技術為手段,取代落後的施工技術和工藝,促進和實現專業施工技術的結構性調整;四是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對重大項目進行科技攻關,爭取國家、省部級重點科技研發項目,形成設計、研發、生產、實施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即『1126』體系(一站,即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一中心,省建設技術發展中心;兩個設計院,集團設計院和方舟建築設計事務研究所;節能牆板、預制混凝土、模板、鋼筋配送、配筋砌塊砌體、復合輕質飾面磚6個科研生產基地)。通過明確四條科技研發路徑,使企業走上了一條統籌施工過程技術與施工完善技術,統籌前瞻性建築產品與新技術增長點、增長極,統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統籌企業自有資源與社會各界資源的科學發展之路。
3、憑豐碩的科研成果增強科學發展後勁。通過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工作,集團先後開創出多項『全國之最』。哈爾濱航天大廈工程(現華融飯店)——地下五層(-35米)采用逆作法施工,創造了當年全國逆作法施工之最,獲得國家級建築業新技術應用示范金牌工程;黑龍江浩良河化肥廠工程——20000立方米半球鋼結構安裝工程,獲得當年全國建築『中華之最』稱號;哈爾濱歐羅巴新城改造工程——百年古牆單片牆體移位開創了全國單片牆體移位之先河;2008奧運場館——首都體育館抗震加固改造工程,首次在國內采用隔震支座和軟鋼阻尼器減震新技術,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建設投資,既縮短了建設工期又大大提高了建築物抗震性能和質量。與此同時,集團在發展新興業態,推進產業結構昇級中,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途徑,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集團與哈工大聯合攻關的『節能省地環保型新型牆體體系』在我省應用的竣工面積已經超過200萬m2,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申請國家專利,被評為2009年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集團在新型建築工業化進程中,大力發展綠色、節能建築,發展循環經濟,率先在省內建立了鋼筋工廠化加工配送技術生產基地,研發了大直徑鋼筋連續焊接、連續冷拉等技術,大大地降低了環境污染、運營成本和資源消耗。近五年來,集團公司科技進步貢獻率16?,推廣建設部新技術示范工程應用率達到85%以上,高新技術佔建築業產值比率達到35%以上,先後榮獲國家建設部授予的『「十五」全國建築業技術創新先進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優秀企業』等稱號,連續五年躋身『中國承包商60強企業』。同時,科技進步加快了企業綜合效益的增長,新簽約合同訂單連續年均40%以上遞增,累計完成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10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編制國家級技術規程1項,省級地方標准規程10項,榮獲魯班獎工程8項,國家優質工程6項,全國十項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金牌1項、銀牌1項,省級十項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獎近百項。2009年7月8日,建工集團被國家建設部批准為『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標志著我省建築住宅產業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