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訊 伊春朗鄉林業局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確定了以『發展五環經濟,打造五彩朗鄉』的工作思路,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了林區和諧發展。
一是打造林產工業循環經濟體系。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積極構築『工業興局』發展模式,全力打造『生態工業』,依托自身優勢,建立起『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產品——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形成『以板促林、以林促板、林板一體化』的生態型林產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完成從『資源到資源』的循環。下屬企業黑龍江龍鄉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生產刨花板8萬立方米,可創產值8000多萬元,吃乾榨淨木片和鋸末等『三剩物』8萬多立方米,生產過程中將木片、鋸末等原料加工成刨花板,將產生的木粉和鋸邊回收,能燒的燒,能用的用,將回收的木粉做成燃料,將鋸邊做成墊板和包裝板,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省資金350萬元,節省原煤近5000噸。
二是打造林特產品加工循環經濟體系。充分發揮『翠花』品牌優勢,釋放品牌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翠花集團為龍頭,打造生態型林特產品加工循環體系,實現『研發——產業——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方向轉變,促進林下經濟循環發展。在鞏固好翠花酸菜、翠花國酒、翠花乾菜、美食等現有產品的基礎上,又研究開發了翠花大米、小米、醬油、煙草、礦泉水等商品,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跨行業經營。作為翠花集團新興產業的翠花美食,按照GMP的標准實現生產工藝全流程自動化,以雞、牛、豬副產品為生產原料,加工速食食品,產品多達30餘種,產品以自然無公害和口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在全省13個市(地)均設有銷售網點,產品還銷往吉林、遼寧、山東、北京等十幾個省市。隨著翠花集團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產品種類的逐漸增多,促進了林特產品生產,目前,全局完成五味子栽培面積達1537畝,食用菌突破5000萬袋。
三是打造原料培育循環經濟體系。在促進林產工業和林特產品大發展、快發展同時,依靠先進科技加速培育優良樹種。充分發揮航天育種、中加項目科研成果和實驗設備的優勢,以局營林公司智能陽光溫室和林業試驗中心為技術骨乾,大力開展以航天育種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和推廣實踐活動,加快了優良樹種的選育,提高了種苗生長率。進一步探索輕基質網袋育苗技術的應用范圍,在商品苗木的轉化速度上有了明顯提高。通過高科技育種,把原料林生產與商品林生產結合起來,不斷擴大1.5萬公頃的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以每年培育1000公頃的速度,15年完成第一次皆伐(包括一次改造兩次間伐),可生產32.2萬立方米木材,能夠提供30萬立方米人造板生產原料和2.3萬立方米食用菌培植所需的鋸末,滿足了林產工業加工和食用菌生產的原料需求,實現了一舉多得。
四是打造新型林場所自給自足循環經濟體系。科學規劃林場所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制定了新型林場所建設總體規劃,確立了『生活環境花園化,循環經濟環保化,致富產業多樣化,朝陽產業立體化,活力林場和諧化』的新型林場所建設標准,努力建設生態型的林場所自給自足循環經濟體系。為了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組織科技人員進行重點攻關,自主研發推廣了『翠花牌生物質半氣化多功能高效節能爐』,不僅可以節約資源,又遏制亂砍濫伐,使森林生態從根本上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按照『場場有品牌,戶戶有產業,人人有項目』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橕,積極探索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發展短期見效快產業,促進職工增收,采取資金、技術幫扶等多種有效措施,幫助場所職工每戶發展溫室大棚等短期見效快項目,保證職工家庭每年收入3萬元以上。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五味子栽培、紅松嫁接、花卉苗木,果菜基地、溫室大棚、森林雞場等林業生態園建設項目,最終形成長短結合的職工自營經濟發展新模式,職工家庭年戶均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五是打造休閑度假旅游循環經濟體系。以『朗依』公路沿線景觀為主體,打『夏都』牌,建設生態型的森林度假、旅游、觀光循環經濟體系,實現由單一的獨木支橕經濟格局向多業並舉的經濟格局方向轉變。深入挖掘自身旅游資源,計劃投資4000萬元,重點推進林中園風景區、石猴山滑雪場、玉兔仙潭風景區、萬松岩風景區、巴蘭河源頭漂等特色旅游精品項目建設。同時,積極開發以『翠花』品牌特色旅游產品和營林公司『林豐』品牌的根雕制品、木制品、風光音像制品、盆栽野生花卉等旅游紀念品。注重開發春、秋季旅游特色線路,推出春季采摘山野菜、賞興安杜鵑,秋季采集山野果、賞五花山色等旅游產品,努力打造朗鄉四季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