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訊 鶴崗市蔬園鄉在學習實踐活動試點工作中,堅持邊學邊查、邊查邊改,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重點,大力培育、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1、圍繞市場需求,培育特色農牧產業。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民增收這個重心,按照『發揮優勢、合理布局、相對集中、一村一品』的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近郊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實施了『三調』。一是調優蔬菜種植產業。利用遠程教育網、參觀考察、示范帶動等形式,優化蔬菜種植結構,增加新奇品種種植,提昇棚室生產效益。所屬的更新村棚室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7萬平方米,特色種植品種達30餘個,菜窖120個,其中,有1000畝無公害蔬菜示范區被列為省級無公害示范區,並已通過省級相關部門檢測驗收。二是調新北藥開發種植產業。搶抓北藥開發的有利契機,投資2000餘萬元,建立了五味子種植園區,並全部采用節水滴灌設備,使五味子種植實現規模化、標准化。今年,全鄉共種植五味子2000畝,參與農民175戶,目前已有1000畝五味子進入采收期,預計每畝效益可達5000元以上。三是調強畜牧特色養殖產業。瞄准市場,注重特色養殖短期見效的優勢,做大做強了畜牧特色養殖業。投資近700萬元,建立了日新村貂貉養殖場、新結村奶牛繁育場、新立村鑫鶴肉牛養殖場、前進村鑫宇養殖有限公司四個特色養殖場,分別存欄金鍾黑種貂300只,貉子200只,奶牛103頭,肉牛150餘頭,基礎種獺兔300只,後備種獺兔2000只。通過加強畜牧特色養殖,預計今年農業產值可增加1000萬元。
2、結合科技服務,提昇特色農業質效。為進一步提昇服務特色農業水平,打造優質高效農業,有效推動特色農業快速、規模發展,建立了『兩院一站式』科技服務體系。一是建立村級科技圖書大院。為使農村實用技術得到普及推廣,增強農村黨員、群眾自主選學的積極性,在全鄉各村中將逐步建立科技圖書大院。目前,向上爭取資金2萬元,在新發村建立了村級圖書室,擁有科技圖書5000冊,科技光盤100張,供村民閱覽,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和提昇了農民學習科技的興趣。二是建立鄉、村兩級科技培訓大院。針對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的問題,扶持發展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將鄉級培訓中心和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作為培訓陣地,聘請市、區農業專家,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特色農業系統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年初以來,共培訓農民3000餘人次。三是建立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站。為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向農民提供科技服務,逐步拓寬技術推廣領域,建立了村極農技推廣服務站,既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生產技術,又推廣農產品保鮮、窖貯和精深加工技術,使科技滲透到特色農業各個環節。目前,全鄉共推廣農業新品種20個,無公害蔬菜品種25個,先進實用技術25項,特色農業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
3、壯大產業龍頭,延長產業化鏈條。為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探索實現農村經濟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有效途徑,蔬園鄉把培植多形式、多類型龍頭產業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措施,延長『三根鏈條』,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一是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加大『原字號』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改變初加工、效益低的現狀。目前,全鄉引進豆制品加工、五味子飲品開發、山野菜深加工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6個,總投資額達5000萬元,項目建成投產後,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500餘人,年增加收入500萬元。二是延長市場流通鏈條。緊緊抓住發展特色農業這個契機,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以搞活市場流通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興建了1處集蔬菜、瓜果、農副產品批發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集散地,直接帶動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6處,帶動全鄉及周邊地區農戶5000餘戶。三是延長合作經濟組織鏈條。積極推動產業化經營,壯大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切實保障農民經營權益。目前,全鄉發展技術、信息、流通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經濟組織10個,其中,有五味子、西紅柿、黑木耳、葡萄、馬鈴薯等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架起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市內外大市場溝通聯絡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