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保潔餐具是用來保障飲食安全的,但記者近日從哈爾濱市各大消協了解到,從年初至今關於『消毒餐具不乾淨』的投訴日漸昇溫,同期增幅10%左右。雖然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經出臺,但相關部門仍是糾纏於餐具消毒企業的審批權、監管權等問題上,這一行業幾乎淪為無人監管的尷尬境地。
髒水洗、抹布擦、洗滌原料自己『勾兌』、消毒櫃成擺設……從去年10月至今,記者跟隨相關執法部門對哈市一些消毒餐具企業進行突擊檢查,並對日康、寶潔、旭日、鑫悅、仕康等10餘家消毒餐具企業依法查處。
如今,由於一些餐館把費時費電的餐具消毒環節外包,『衛生餐具』的市場迅速膨脹。而由衛生狀況令人擔懮的作坊式工廠生產出來的『衛生餐具』,均被貼上了衛生健康的綠色標簽,而後被擺到了各大餐桌上。另外,由於監管空白,哈市大大小小近百家餐具消毒企業中,只有部分企業會把產品樣品送到防疫部門檢驗,但這只是一種自發行為,並沒有硬性規定。
雖然新的《食品安全法》把餐飲服務環節納入食品藥品監管局的監管范疇,改變了以往多頭監管的狀況,但這種監管並沒有覆蓋到與餐飲服務相關的餐具消毒企業。省食品藥品監督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坦言,目前他們也只能對這類集中式餐具消毒企業提出整改建議,沒有真正的監管權。
而哈市衛生部門對此也表示無奈,自2004年國家取消消毒企業服務機構的衛生許可證後,集中式餐具消毒企業只需拿到營業執照就可以經營。這樣就使監管無論是在制度上還是監管主體上都產生了空白。
哈市工商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以前消毒餐具配送這一新興行業沒有納入前置審批,只要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就能營業。雖然《新食品法》出臺了,但其細則裡也沒有明確規定消毒餐具企業的行業標准。由於消毒餐具行業沒有准入許可的規定,目前工商部門只能依據相關規定,給予辦理工商注冊登記。
『我們也希望有關部門站出來,對整個市場進行規范。』采訪中,一些消毒餐具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企業只能憑『良心』自定標准,而整個行業本身也要自律,只有這樣,纔有做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