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首次集中邀請省外院士專家考察活動啟示錄
2009-09-04 09:31:1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富立波 李子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前不久,省委組織部會同省科技廳,共同組織了院士專家考察休假活動,邀請了27位院士(省外14人、省內13人)、9位專家(省外5人、省內4人),以及部分院士家屬、助手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業務負責同志等50多人,分成兩個組,分別到省農墾總局、雞西市和牡丹江市進行了考察和科技諮詢。院士專家走一路看一線,駐一地考察一片,黑龍江的藍天綠水、良好的生態令他們心曠神怡,贊嘆不已。同時,他們下農田、進企業;查流程、看產品,與基層科研人員零距離接觸,充分交流,共同研討,為企業會診把脈,為地方政府出謀劃策。幾天的考察休假,既為基層解決了一些具體科研問題,也為一些地方規劃和促進產業提檔昇級,助推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出了具有較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建議,接待單位一致反映收獲很大。

  一次性邀請多位省外院士與我省的部分院士專家,共同進行考察休假活動,並且區分專業領域,分組進行,這在我省是第一次。回顧籌備並成功舉辦這次活動,給我們一些啟示。

  加強領導是引纔引智的關鍵

  『一見到院士,就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一想到院士,就想到了科學,想到了技術,想到了創新,想到了未來……可想不到會有這麼多院士,一起到我們這裡來。』8月10日中午,牡丹江市市長張晶川在歡迎儀式上的講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院士代表著最高的學術技術水平,享有崇高榮譽,也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尊重。但院士工作很忙,時間寶貴,又受到國家的嚴格保護,他們要想外出考察並非易事。這次能請到這麼多院士,集中到我省進行考察諮詢,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結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省委書記吉炳軒,省委副書記、省長栗戰書專門到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進行邀請。所以,我省的這次考察休假活動,得到了『兩院』的大力支持,不僅積極協調安排院士參加考察,而且派出了院士工作局綜合處處長等工作人員,隨團協調服務。為確保考察休假活動收到實效,在前期准備階段,吉炳軒、栗戰書等8位省領導親自審定活動方案,吉炳軒還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一定要把這個活動組織好、接待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劉國中主持召開了工作協調會,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8月9日,參加考察休假的院士專家報到後,省委省政府專門舉行了歡迎晚宴,多位省領導推掉其他活動趕來歡迎院士專家。吉炳軒饒有興趣地向院士專家們介紹了黑龍江的大平原、大草原、大森林、大油田、大湖泊、大冰雪等獨特魅力,建議院士專家們多走走、多看看。8月12日,受吉炳軒、栗戰書的委托,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劉國中和省委常委、省國資委黨委書記趙克非又分別專程趕赴院士專家休假地,看望慰問院士專家。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及省農墾總局、牡丹江市、雞西市等單位,都把做好此項工作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主要領導親自研究工作方案,細化分工。考察期間,各單位都是主要領導親自接待、介紹情況,副廳級領導全程陪同,並直接協調安排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各部門齊心協力,密切配合,確保了整個考察休假活動行程順暢,考察便利。院士專家和接受考察、參與諮詢的單位都非常滿意。許多院士專家一再表示,通過這次考察休假活動,對黑龍江有了全新的美好印象,對黑龍江的發展大有信心,『不為黑龍江多做點貢獻,感到不好意思。』多數院士專家已經和考察單位建立了聯系,表示要長期合作,有的已經就一些項目開始洽談。 

  啟示一:引進人纔、引進智力,是當前推進『八大經濟區』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舉措。我省在引纔引智方面,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但這次組織院士專家考察休假的實踐表明,只要真正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黨管人纔原則,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引進高層次人纔和智力就大有可為,而且會『道路越走越寬廣』。

  明確需求纔能選准『先生』

  為了提高院士專家考察的針對性、專業性,保證諮詢服務的質量和效益,使考察諮詢活動不流於形式,主辦單位超前謀劃,在邀請對象、考察內容、路線、方式及程序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充分調研,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謀劃和安排,確保考察諮詢的內容既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又與院士專家的研究領域相同或相近,院士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與地方實際貼得緊、用得上。他們在設計考察休假活動之初,分別征求了各市(地)及省農墾總局等單位,對邀請院士專家考察諮詢的需求意見,同時征求了院士專家的考察意願,並以電話、電子郵件等適當的方式,將基層單位的意見和要求,轉達給院士專家,也把院士專家的想法轉告了基層單位。在確定邀請對象後,又及時將院士專家的相關信息,尤其是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等基本情況,提前告知需求單位,以便接受考察和諮詢的單位有所准備,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最後,根據征求意見情況,確定了兩個組: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環境保護領域的院士專家赴牡丹江方向;現代農業、工程機械、能源和礦業領域的院士專家,赴省農墾總局和雞西方向。由於事前進行了充分溝通,一些院士專家出發前進行了『備課』,基層單位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

  考察中院士專家聽介紹、看現場,與基層單位互動良好,結合實際為地方和企業諮詢論證、會診把脈、出謀劃策。赴省農墾總局考察休假組,在到達的當天,即召開了技術諮詢會,院士專家們集體對基層提出的問題進行會診,對31項技術需求分別進行了現場解答。來自中國工程院的蔣亦元院士,還針對玉米秸稈還田條件下,如何解決秸稈的快速分解、大田播種、除草等技術難題,專門准備了一個PPT,留給了省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赴牡丹江考察休假組,在認真考察牡丹江的造紙、藥業、循環經濟園區、響水大米生產基地等項目後,從全國和戰略角度,對牡丹江的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諸多建議。牡丹江市認為院士專家的意見很重要,表示要進一步消化理解,形成政策措施,用以推進該市的可持續發展。參加活動的所有院士專家,都結合本人研究領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的思路與設想,留下了聯系方式,建立了溝通聯絡渠道,表示今後要結合專業研究,支持黑龍江的發展建設。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取得這樣豐富的考察諮詢效果,在以往並不多見。

  啟示二:院士專家都是所在專業領域的突出代表,有的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學術大家,有的是頂級的技術權威、學界泰斗,但院士專家也是有研究方向和專業領域的,他們也不是『百事通』、『萬能表』。要安排他們考察諮詢,向他們求教、問策,首要明確自身的實際需求,同時,要注意區分院士專家的專業和研究的領域,做到『對口』邀請,並及時互通相關信息,提前做好對接、諮詢准備,這樣纔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有病亂投醫』,難以達到理想的目的。


 

  起跳攀高需要練好『內功』

  一些地方和單位抓住院士專家主動上門,集體『會診』的難得機會,認真准備,及時把困擾自身發展的難題,需要與院士專家們討論的想法提了出來,與院士專家面對面交流討論後,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省農墾總局提前對困擾農墾的科技難題進行了梳理,找出了制約和影響農墾系統創新發展的主要問題,並確定了諮詢的辦法和順序。8月10日,院士專家到達的當天,省農墾總局科技局局長葛文傑就主持召開了科技對接諮詢會,請院士專家們幫助解決或解答他們遇到的問題。農墾紅興隆分局科技局局長劉護國率先提出,『老稻田改造』是影響農墾系統水稻增收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來自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的顏龍安院士和來自沈陽農大的陳溫福教授,結合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提出了采用『稻草還田』、『水旱輪作』、『氮磷鉀腐殖質聯合施肥』等技術,解決這一難題的多項具體措施。紅興隆農業科學研究所提出,由於我省所用的玉米種質資源比較少,難以選育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問題,戴景瑞院士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進行種質資源創新,加快選育優良品種的具體辦法。一場對接諮詢會,使30多個科技難題得到解決,或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思路。

  牡丹江市圍繞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問題,向院士專家要計策。他們不僅准備了詳實的文字材料,而且,實實在在地安排院士專家到恆豐紙業、友博藥業、富通汽車空調公司、循環經濟園區,海林工業園區,以及寧安市渤海鎮、響水大米生產基地等單位進行實地考察,讓他們全面查看,深入調研。院士專家們紛紛結合實際,提出了意見、建議。主要從事資源轉化利用的綠色過程工程研究的張懿院士,是我國綠色過程工程和環境工程專家,國家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關鍵共性技術主要學術帶頭人,國家循環經濟科技規劃和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專家評審主要專家,在全面考察後,對該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不僅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見,而且主動提出要對該市有關人員進行輔導培訓。8月14日下午,在其他休假成員返程後,她留在牡丹江,做了『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專題講座。牡丹江市黨政領導、有關部門和企業管理者近200人聆聽了講座,感到受益匪淺。這為牡丹江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而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高端的理論指導和必要的科技支持。

  據統計,所有准備充分、能夠提出具體問題或想法的單位,這次都有比較滿意的收獲。

  啟示三:要想讓院士專家『拉一把』,必須有能力把『手』伸出來。接受院士專家考察,向他們詢計問策,首先要搞清有哪些難題,有什麼想法和要求,明確需要諮詢什麼,只有目的明確,准備充分,纔可能獲得比較理想的諮詢效果。如果心無『攀高』發展『雙飛翼』,縱有妙計也『點不通』!

  合作發展要抓牢『繩索』不放松

  經了解,參加這次考察休假活動的院士專家,以前對基層實際了解的不多,尤其對我省的許多地方了解不多。通過這次考察休假活動,深入基層一線,與基層單位親密接觸,廣泛交流,了解了基層單位的實際,院士專家們對被考察的單位有了直觀印象和切身感受,也建立了直接聯系,不少人表示要結合自身研究領域的實際,積極考慮服務黑龍江、服務基層的渠道和辦法。戴景瑞院士已經與農墾紅興隆分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左淑珍所長,就玉米生物育種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表示可以保持長期的交流與合作。張懿院士已經被牡丹江市正式聘請為『市政府循環經濟發展顧問』,雙方約定進行長期、廣泛地合作。許多院士專家則以主動接受采訪,錄制影像資料,直接提出書面意見等方式,提出了為我省、特別是為所考察的地方、單位提供支持和幫助的思路與設想,並留下聯系方式。連日來,省農墾總局、雞西市、牡丹江市等單位,已將這些院士專家信息納入了高層次人纔庫,作為柔性引進的人纔,納入服務對象之列。確保一次活動,長期受益。同時,正在督促並幫助有關單位,對考察休假期間,院士專家感興趣、有合作意向的項目,進行認真謀劃、細化,做好進一步對接洽談的准備。力求做成一批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加強與他們的溝通聯絡,並以他們為橋梁和紐帶,引進更多的人纔和智力,借以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發展。

  啟示四:在當前形勢下,一方面,創新發展,急需高層次人纔的大力推動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單位,獨立引纔、引智還比較困難。此時,政府牽線搭臺,組織院士專家深入地方、企業進行考察諮詢,既解決一些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現實問題,又為長遠發展出謀劃策,這無疑是向地方和企業伸出了創新發展的『舷梯』和『繩索』,要把考察諮詢的意見、建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果,並讓他們長期提供諮詢服務,就必須牢牢地抓住這個『舷梯』和『繩索』,與他們緊密聯系,奮力向上『攀登』,只有這樣纔可能借助好外力,躍上新的、更高的發展臺階。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