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8日訊 含羞的花蕾,怒放的花朵,田田的荷葉,一池的碎萍,小北湖的紅蓮又回來了。近日,有著億年歷史、被喻為『生物界的活化石』的小北湖紅蓮,在消失幾年後,又在寧安市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小北湖大壩南側的水面大面積開放。
紅蓮是荷花的一種,在南方隨處可見,但小北湖的荷花卻與眾不同,屬野生紅蓮,學名稱『黑龍江紅蓮』,最大花徑可達26-28厘米,國內的排名僅次於湖北洪湖的荷花。據有關資料顯示,野生荷花在黑龍江南部各水系均有大范圍、連續性多點分布,各種野生的荷花外部形態基本一致,為同一生態類型,但較關內野荷花更加『祖先型』。據專家考證,小北湖荷花已有1.35億年的歷史,可謂是記錄當地水文、氣候、自然環境變化的『生物界的活化石』。
在當地人的記憶中,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當年荷花最盛時面積2萬多平方米,湖東及湖西還有荷花灣裡好幾公頃的水面上都有生長。八月盛夏時節,紅花似火,碧葉映天。層層疊疊的荷葉像綠色的絨毯鋪於湖面,粉紅的花瓣,金黃的花蕊,散發出縷縷馨香,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然而,這種美景在2001年時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是紅蓮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影響。據了解,2001年時由於客土造田,需要從小北湖向該地供水,築壩後,新水位高於原水面2-3米,而紅蓮最適宜的生長水位是1.2-1.5米。
紅蓮的消失讓很多人非常惋惜。今年剛剛退休的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原主任楊立祥告訴記者,為了恢復黑龍江紅蓮的原有風采,他一直琢磨著把這種代表牡丹江地域特色的植物再次繁育起來。2002年開春時,他開始了育花。他曾特意在湖裡搜集了一些荷花種子,由於野生荷花種子籽面較硬,他先把籽面輕輕打磨下,然後泡在水裡,幾天後出芽了,再用塑料袋裝上湖泥繼續培植。秧苗長到一尺多後就種到了湖壩外的荷花灣裡。經過幾年的努力,培出的荷花秧越來越多,現在灣裡大約能有三四畝的荷花面積。
經過幾年培育,小北湖的紅蓮終於小有規模,也讓八方賓朋再次聞香而來。今年夏天,很多攝影愛好者和市民都慕名前來訪盛。采訪中,荷花灣邊一位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種景色自己也是好幾年沒看到了,去年天旱水位低,荷花開得較少,今年夏季雨水偏多,花開得很多,照著荷花的特性,自然生長,明年荷花應該能把灣裡的水面都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