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0日訊 據報道,在8月29日哈爾濱市義務大掃除中,共清理了背街背巷、居民庭院、人行道、綠地內垃圾污物1300餘噸。如此力度的大搞衛生,市民拍手稱好,不過也有市民表達了這樣的擔懮:這麼多的垃圾都堆到哪兒了?哈爾濱市的垃圾場是否有能力消化這些垃圾?
據了解,哈爾濱市現有生活垃圾處理場6座,其中無害化處理場4座,還有2座垃圾處理場進行焚燒發電,即歲寶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為200噸/日)和雙琦廢棄資源示范廠(處理能力為300噸/日)。由於向陽生活垃圾場(處理能力為1200噸/日)現處於停產狀態,西南部生活垃圾場(處理能力為1200噸/日)又面臨搬遷,所以,目前全市的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實為1700噸/日,而哈爾濱市日產生活垃圾是3300噸,無害化處理率僅為48%。
哈市平均日產糞便600噸,但全市范圍內只有一座日處理100噸的糞便無害化處理場,且該廠1992年投產,因設備落後已處於半停產狀態。此外,哈爾濱市還沒有餐廚垃圾和建築垃圾的專用處理場。
『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真正的廢棄物。』市經濟學家馬洪海對哈市垃圾處理的現狀如此評價。他說,垃圾看似小事,實則關系到城市發展、百姓民生。從更為廣義的角度來講,城市各類垃圾的處理,直接涉及到城市的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其實哈市對垃圾處理的方式方法落後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是在循環經濟方面的『功課』做得遠遠不夠。
馬先生介紹說,垃圾作為可再生資源,被重新利用的事例在國內外不勝枚舉,無論從管理到技術,都已沒有秘密可言。比如,哈爾濱市每年都花大力氣整治的『被隨意傾倒的建築垃圾』,而在河北省邯鄲市,就可以被回收再加工制成地磚、瓷磚等中高檔裝飾材料。令我們頭痛不已的生活垃圾,在廣州李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已成為焚燒發電、堆肥的主要原材料。為啥哈爾濱市對於垃圾的處理依然處在相對落後的狀態?!
『我們做循環經濟的思路應該改一改。應把整個垃圾回收再利用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因為如果單純考慮垃圾回收的某一環,則很難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馬先生說,所以在整個垃圾處理回收再利用這個鏈條裡,需要的是政府部門的引導和對相關企業的扶持。
馬先生認為,垃圾回收再利用,僅僅是城市循環經濟的冰山一角,但作為最基本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只有垃圾的回收利用做好之後,纔能引導回收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以及供熱副產品等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城市的循環經濟纔能真正『環』起來。
相關鏈接
我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而且出臺了《清潔生產法》、《可再生能源法》。今年1月1日,《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