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間,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在黨的方針政策正確引導下逐步發展壯大起來,成為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重點,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一、發展歷程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主要以個體經營戶為主,以手工業小作坊、小飯店、小旅店居多,分布零散,經濟份額較小,沒有形成規模。
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當時的經濟類型為單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經濟作為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受到排斥,稍有露頭,就會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被砍。1978年,全省城鎮個體工商業者僅有5000人左右,由於政策不允許個體戶僱工,經營范圍嚴格限制在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少數幾個行業中,當時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省乃至全國幾乎到了絕跡邊緣。
七十年代末至今的三十年時間裡,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纔由弱漸強,逐步發展壯大起來。這一時期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歷程大體經過了四個階段:
1.恢復期(1978-1981年)。所謂恢復,指黨對這一時期經濟方針政策的調整和撥亂反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勞動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更好一些』,並強調『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1979年後,國家開始在廣大農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伴隨這一改革的深入,影響推動了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的逐漸恢復。到1981年,全省城鎮個體從業人員發展到了8.0萬人。
2.發展期(1982-1988年)。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將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適當發展;1987年,黨的十三大又提出『私營經濟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和有益的補充』。此階段的政策鼓勵城鎮個體經濟發展,並開始允許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個體工商經營,鼓勵農村大力發展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等行業的鄉鎮企業。
1985年,全省登記注冊的城鎮個體從業人員為29.4萬人,到1988年底,迅速擴大到44.2萬人。鑒於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速度過猛、過快,並暴露出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中央制定了相應方針政策,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及與之配套的稅收法規,並對個體、私營經濟的從業人員和行業結構到經營規模進行了一定調整。這樣,前幾年過高而粗放的增長勢頭受到抑制,個體、私營經濟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3.回落期(1989-1991年)。在此時期,全省非公有制經濟遇到了資金不足、原材料緊張、產品銷售缺乏市場保障等實際問題。同時,在全國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的大背景下,全省一些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對私營經濟政策缺乏明確認識,出現大量歇業現象。到1991年底,全省城鎮登記注冊的個體從業人員減少到37.5萬人,比1988年下降了15.2%。
4.快速發展期(1992年至今)。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後,黨中央及社會各界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入,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不斷完善,使非公有制經濟重新興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勢頭。
國家政策層面上發生重大轉變。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份長期存在和發展』 ,首次將外資經濟列入我國經濟基礎的補充部分,擴大了非公有制經濟的范疇。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進一步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則明確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推行和完善壟斷行業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放寬市場准入』、『享受同等待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了新的重要政策依據。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把『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寫進了憲法,使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了根本的法律保障。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第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乾意見》(國發[2005]3號)文件頒布,進一步解脫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枷鎖,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在此期間,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將其發展列入黑龍江省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並專門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非公有制經濟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促進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支持服務力度,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全省各地也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努力使其成為發展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良好的政策,寬松的環境,極大地促進了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的全面發展。當前,非公有制經濟經營涉足的領域不斷拓寬,個體、私營經濟的產業檔次不斷昇級,除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外,還向民間金融、科技研究、信息諮詢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行業發展;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和質量逐步提高,許多產品具備了打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從業人員構成逐步昇級,文化素質大為提高,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當前全省經濟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發展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特別是近些年,通過采取輿論引導、政策扶持、優化環境、創新機制等一系列措施,黑龍江省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已成為當前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創造財富,增加就業的生力軍。主要表現為:
1.經濟總量、規模持續擴大,增速加快。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3481.3億元,比上年增長22.5%;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9%,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拉動全省經濟增長7.7個百分點,高出上年0.7個百分點。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和個體戶達到185.6萬戶,增長1.3%,其中,非公有制企業17.8萬戶,個體戶167.8萬戶,分別增長1.1%和1.3%。
2.投資穩步增長、活力增強。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投資2148.2億元,比上年增長30.0%,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8.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拉動投資增長13.5個百分點。
3.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量未降反昇。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南方一些企業出現了經營不善甚至倒閉現象,由於我省外向型私營企業比例較少,與南方省份相比,受到的衝擊較小,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量呈現出未降反昇勢頭。 2008年,全省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達1960.7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5.4%。
4.非公有制企業發展顯活力,處主導地位。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增加值1804.4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增幅提高8.3個百分點,佔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1.8%, 成為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的主力軍。
5.對外貿易實現新突破。2008年,面對外需萎縮,帶來嚴峻挑戰,我省大力實施出口戰略,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對外貿易持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出口總額實現18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5%,拉動全省進出口增長20.8個百分點,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79.8%提昇到81.1%。其中,私營企業進出口172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3.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8%和21.0%。
6.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稅收和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稅收426.0億元,比上年增長37.9%,增幅提高7.3個百分點;佔全省稅收總量的比重達38.4%,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596.8萬人,比上年增長5.0%;其中,非公有制企業257.9萬人,個體戶338.9萬人,分別增長10.2%和1.4%。(黑龍江省統計局局調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