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8日訊 蔡鶴皋,著名機器人專家。現任哈工大機械電子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他1934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5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機床及自動化專業。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工學院研究機器人計算機控制系統及聲發射技術在機械工程中應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及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863』計劃智能機器人第一屆及第二屆專家組成員,中國宇航學會理事,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振動學會常務理事、動態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高校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制造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
作為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任命的機器人總設計師,蔡鶴皋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其中作為課題負責人和第一獲獎者獲得的部級科技成果獎有一等獎兩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領導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機電控制及自動化學科博士點,培養了90餘名博士、50餘名碩士。曾被評為省部級勞動模范、優秀教師及先進科研工作者。
也許自幾千年前中國西周的工匠研制出能歌善舞的機械伶人時刻起,人類對於機器人的夢想便已悄然萌生。從20世紀60年代世界第一個工業機器人的問世,到如今近百萬機器人活躍於人類社會各個領域,對於逐漸發揮出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機器人,我們已不再陌生。
在中國,機器人研制之路是漫長崎嶇的,那些泥濘與荊棘曾留下跋涉者浸滿汗水與心血的腳印。蔡鶴皋就是用這樣的腳印在荒野裡追尋沃土。二十年前,他選擇了一條沒人走過的機器人制造之路;二十年後,他又踏上一條更加曲折的機器人產業化之旅……
三千年前的機器人身身影
提到機器人,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科幻電影中那幾乎和人類完全一樣的機器。實際上,目前,世界上95%的機器人是用於工業生產的機械手、機械車等輔助工具,它們沒有感覺、思維,按計算機程序控制運行,基本形狀就像人的手臂。不過,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手臂模仿書法名家用毛筆寫下龍飛鳳舞的漢字,一定會驚嘆不已。因為僅僅幾十年前,這種場景還被人們看作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此刻,在祖國北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蔡鶴皋院士卻將這夢想變為了現實——那些『硬邦邦』的機器零部件經由他的智慧和雙手變得像人一樣擁有了感受力和模仿力。
不過,對蔡鶴皋而言,這只是他眾多機器人研究成果中的一個小小驚喜而已,工業大批使用機器人纔是他的驕傲。他永遠也不會忘記,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臺弧焊機器人在北京參加全國科技成果展時引起了轟動。當時香港報紙甚至將它與中國人造衛星的研制成功相媲美,實謂『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可又有誰料想到,這個舉世矚目的機器人竟誕生在一間還不足20平方米的地下室!
讓我們輕撫歲月的塵埃,追尋時光與思維的足跡,在蔡鶴皋慈祥的目光與從容的氣度裡,感受他骨子裡散發出的那種閱盡滄桑的淡定和歷久彌堅的斗志,看這位寶刀不老的戰將一路走來……
國家急需就是他的選題
『中國機器人的研制必須早起步』,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新松在上世紀70年代向中國科學院提出的建議。本來在中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究機器人課題,不過,這些研究很快便在一場『機器人是福是禍』的爭論中停下來。
1978年9月6日,日本廣島某工廠的一起切割機器人殺人事件震驚了世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安全隱患和失業懮慮使大部分人認為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發展機器人技術不合國情。這種『機器人會搶人飯碗』的擔心,使得當時從政府到工廠幾乎沒有人再支持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機器研究也一度停滯不前。
面對這樣的狀況,在美國加州大學成功完成弧焊機器人研究課題、剛剛歸來不久的蔡鶴皋緊鎖了眉頭。他想起,剛在呼和浩特市調研時看到的那驚心動魄的勞動場面——在烈日下,焊接工人們把衣服澆透了水,手持焊槍,迎著預熱到400℃的灼人熱浪,將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噴筒焊到裝燃料的龐大容器上,工人身上澆的水一會兒就乾了,還得停工再澆水。這種工作技術要求精密、勞動條件艱苦、勞動強度極大;而且,這是超一級焊縫,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幾千萬元的損失——蔡鶴皋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定要研制弧焊機器人,代替手工焊接,解決生產急需!』這是回到祖國懷抱的他最迫切的願望。此時,他那緊鎖的蘇格拉底似的額頭上過早地出現了些許皺紋,但鏡片後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卻依然燃燒著開拓進取的渴望。
終於,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接受了蔡鶴皋的建議,並於1983年7月組織專家學者舉行機器人方案論證審定會,任命他為『華宇—1型』弧焊機器人總設計師,負責機器人本體和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與研制。
雖然還有許多質疑的聲音,雖然只有一間狹小又潮濕的地下室,雖然提前完成任務的壓力如磐石般落在肩頭,但蔡鶴皋仍帶著滿腔熱忱投入到研制中來。繁重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距參展還有最後三個月,他帶著課題組夜以繼日地奮戰,熬得兩眼通紅,幾乎兩天纔能睡一覺。實驗室的角落裡一直放著一張折疊躺椅,他只有累得實在挺不住了,纔會倚在上面歇會兒。
心血和汗水終於換來全國科技成果展上一鳴驚人的榮耀……榮耀過後,蔡鶴皋又以二百多張機器人的設計圖紙、調試過程中數不清的實驗和技術難題、身赴一線的忙碌,換回了計數脈衝雙檢電路方案的又一個突破。
1986年除夕之夜,我國第一臺弧焊機器人終於焊成了第一批試件,技術性能完全達到設計指標。在那個萬家團聚的夜晚,蔡鶴皋和他的同事面前卻擺著幾杯清水和幾袋魚皮花生。不過,當蔡鶴皋和他的機器人氣宇軒昂地站在北京首屆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人的驕傲時,他不僅充滿了卻夙願的喜悅,更體會到國家對知識分子的重視,讓他在歷史的浪潮中重新感受到科技的春天。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他與機器人研究相伴同行,再也不曾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