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勞動就業工作成就輝煌 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2009-09-10 16:56:35 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局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建國六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就業人員規模逐步擴大,就業結構日趨優化,職工素質不斷提高,工資收入快速增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失業得到有效控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並日臻完善。

  一、實行積極的勞動就業政策,就業規模逐步擴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僵化的就業體制的改革和新的就業體制的創新。省委、省政府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從調整知識青年下鄉政策入手,化解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了待業、下崗等就業難題,成功實現了『三個』轉變,就業人員快速增長,勞動就業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

  (一)實行『三結合』的就業政策,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統包統配』的就業政策,即所有新增勞動力的就業由國家統一包下來,所有新增勞動力的工作由國家統一調配。這種就業體制帶來不管生產和工作是否需要一律接收,職工不能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合適的工作,單位也不能根據工作的需要選擇適當的人員,造成人浮於事、人纔浪費等弊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80年黨中央提出了『三結合』的就業方針。即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1981年10月,中央又做出了《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乾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的政策。針對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企業改組、改制、兼並中的大量待業職工、富餘人員,以及歷史遺留的待業青年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等就業壓力,政府鼓勵全民辦集體、街道辦集體、創辦勞動服務公司,實行租賃經營、承包經營、開展橫向聯合等多種渠道和多種經營管理方式落實就業政策吸納就業,極大地緩解了就業壓力。1978至1985年,全省累計安置城鎮待業人員295萬人,平均每年安置42萬人就業,待業率由5.8%降為2.7%,勞動就業發生歷史性變化。到1983年,我省基本解決了1980年以前積累下來的包括返城知識青年在內的城鎮待業問題,城鎮失業率下降到了歷史低點1.9%。

  (二)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實現用工制度的根本性轉變。1978年前,城鎮單位用工普遍實行的是固定工制度。其最大的弊端是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不利於資源的最有效配置,職工普遍存在『鐵飯碗』、『大鍋飯』想法,影響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提高。針對固定工制度的弊病, 1983年,我省根據勞動人事部下發的《關於積極試行勞動合同制的通知》要求,率先在部分地市和林業、農場、勞改、鐵路、國防工業等5個系統進行了勞動合同制試點。由此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由點到面逐步展開。一是在新招收的工人中試行勞動合同制,而原有的工人和統一分配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仍實行固定工制度,兩種用工制度並存。1986年10月1日起,根據國務院《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和省政府實施細則,對新招收工人一律實行勞動合同制,到1988年,勞動合同制工人達71.1萬人,佔國有企業職工的12.1%,比試點初期的1983年增加69.3萬人,增長38.5倍。二是為了消除兩種用工制度並存產生的新的矛盾和摩擦,徹底消除兩制並存的負效應,推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根據勞動部發出的《關於擴大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的通知》,對佔職工絕大多數的固定工制度從根本上進行了改革。從優化勞動組合入手,按照定員定額競爭上崗的要求,合理配置勞動力。在這一改革的基礎上又圍繞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在197戶國有企業25萬職工中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到1993年末,全省勞動合同制職工已達118萬人,比1983年增加84.1萬人,增長47.7%。經過十幾年對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在企業內部打破了乾部與工人、固定工與合同工、社會招工與國家統分人員身份界限和各類職工的所有制界限,所有職工統稱為『企業職工』,按照『條件公開、平等競爭、雙向選擇、最佳配置』的原則競爭上崗,與企業簽定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開始出現了勞動力多渠道就業,企業能招能辭,乾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的新局面。

  (三)大力培育勞動力市場,實現就業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轉變。由於多年統包統分的管理方式,過去人們主要是依靠政府安置實現就業。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就業管理體制,由靠政府安置向勞動力市場調節過渡。為了培育和發展我省的勞動力市場體系,積極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其相關配套法規,在國家法律層面保證了企業自主用工、個人自主擇業的權利,使勞動力市場建設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到1998年末,作為我國市場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勞動力市場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新的就業管理體制正在逐步形成。一是市場機制已成為配置勞動力資源的主要力量。除極少數轉業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需要政府安置外,其餘全部由市場調節。二是職業介紹機構發展迅速,並在配置社會勞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到2008年末,我省已有各級職業介紹機構1163家,其中勞動保障部門興辦的1002家,企事業單位組織興辦102家,個人興辦59家。2008年各級職業介紹機構登記招聘人次126.6萬人,介紹成功78.6萬人。各級職業介紹機構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為用人單位選擇所需的勞動者以及勞動者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就業崗位創造了條件。

  (四)全省就業人員快速增長,就業人員比重大幅提高。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省委和省政府始終抓住發展經濟這條主線,針對不同時期就業工作的難點和特點,采取多種措施創造就業崗位,鼓勵和發展私營和個體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作用,促進了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人員快速增長。2008年,全省就業人員已達1852.4萬人,與1949年的311.5萬人相比,增加了1540.9萬人,增長4.9倍;城鎮就業人員達886.1萬人,增長了11.0倍;鄉村就業人員達到966.3萬人,比1949年增長了3.1倍。1949年,全省就業人員佔總人口的比重30.8%,1978年為32.2%,2000年為42.0%,2008年達到48.4%,全省就業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60年間提高了17.6個百分點。

  (五)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在積極擴大就業和穩定就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下,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穩中有降,成功解決了經濟調整、國企改制、轉軌及城市化建設中的就業問題,有利保證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1978年下降了1.6%,比近幾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最高的2002年度降低0.7個百分點。近十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0-4.9%之間,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和社會穩定創造了條件。


 

  二、結構調整效果顯著,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前,我省不僅就業規模小,就業結構也很不合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經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全省加強了社會勞動力的宏觀調控,根據全民企業事業單位的發展需要配置勞動力,把非公經濟作為安置就業的主渠道,鼓勵引導自謀職業,並加大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第三產業就業力度,使就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三次產業結構發生巨變。建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及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等,三次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迅速下降,1952年全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4.04%,到1978年下降為52.64%,下降了2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先昇後降。1952年為14.1%,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持續增長,到1988年昇至36.52%,之後隨著國企改制和現代企業的建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呈現降勢,到2003年降至19.63%,近幾年略有回昇。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始終保持增長勢頭,且昇幅較高。1952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為11.9%,1978年為18.1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指引下,對過去產業結構偏向重工業的情況,采取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先後將發展重點轉向與國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以及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等基礎設施和第三產業。隨著我省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就業人員的產業分布也趨向合理。2008年,我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有803.8萬人,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達43.4%;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有385.1萬人,比重為20.8%;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有663.5萬人,比重為35.8%。與1952年相比,第一、第二產業分別下降了30.65和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昇了23.96個百分點。就業人員在三個產業部門的分配調整,使商業、飲食、服務和交通等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也逐漸得到緩解,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人民生活迅速改善。

  (二)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由於建國20多年期間,在所有制方面政策和變動總的趨勢是發展國有制經濟,削弱集體所有制,取消和打擊個體所有制,致使我省經濟成分單一。到1978年,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就業人員佔全省就業人員的二分之一強,達58.0%。佔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更高,達99.94%,個體從業人員僅佔0.06%。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並存的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三結合』就業方針的實施,我省的經濟和就業體制和全國一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們的就業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根據報酬和能否發揮個人纔能為標准的擇業觀取代了長期形成的『重全民,輕集體、鄙視個體』的思維定式。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三資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異軍突起,總體實力由弱變強。1984年我省出現了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十幾戶,職工人數2473人。由於我省實施招商引資政策,以大力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為帶動重點,采取積極政策,優化環境等措施,呈現出一大批生產經營和商品流通實體。到2008年,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達405戶82560萬人;私營個體就業人員達411.1萬人,是1978年的821.2倍,佔就業人員總數的22.2%;股份制經濟單位就業人員從無到有,已發展到67.7萬人,佔3.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單位就業人員達7.8萬人;由於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領域向多層次、寬領域發展,就業結構發生大變化,公有非公有經濟城鎮就業人員比重由1978年99:1發展到2008年53:47。

  (三)就業人員素質普遍提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和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加之市場競爭就業機制的逐步形成,勞動者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更加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從而促進了我省就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2008年,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88年,居全國第七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0.4個百分點;比1978年的5.8年提高了3.08年。2008年,平均每萬人口在校學生為242.7人,比1978年增加了231.1人;2008技工學校畢業生數21063人,比1978年增加16540人,增長3.7倍;2008年每十萬人擁有研究生在校學生數127.8人,比1978年增加126.7人;2008年科技活動人員數為95011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64700人,比1990年增加33862人。2008年地方國有事業、企業單位各類技術人員數81.7萬人,佔全省國有事業、企業地方從業人員的37.9%,比1999年(24.8)提高13.1個百分點。高素質人纔佔就業人員的比例上昇明顯,文肓半文肓所佔比例大幅下降。2005年,全省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為182.26萬人,文盲率為6.18%,比全國同期低4.86個百分點,與我省2000年『五普』比低0.2個百分點,比1990年『四普』比低8.75個百分點。就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對我省經濟的振興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極大地促進了我省經濟特別是新興產業的發展,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人纔基礎。

  (四)城鄉就業結構發生變化。1978年,我省城鎮就業人員達584萬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58%,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在城鎮大量待業人員的就業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到1997年末,城鎮就業人員達到971.7萬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上昇到59.0%,創歷史新高。其後由於國有企業加強了轉機建制步伐,計劃經濟時期企業內部積淀的大量富裕人員的剝離,城鎮就業人員出現了銳減,大量城鎮勞動力回流到農村。到2002年,城鎮就業人員為713.9萬人,雖比1997年的歷史高點減少257.8萬人,但扭轉了城鎮就業人員連續4年負增長的態勢,城鎮就業人員比重達到30年的最低點44.5%後,開始了上昇的趨勢。2008年城鎮就業人員達到886.1萬人,比1978年增加308.4萬人,增長53.4%。鄉村就業人員為966.3萬人,比1978年增加543.4人,增長128.5%。近5年來,隨著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就業人員增長速度有所加快,2008年比2003年年均增長4.3%,比鄉村就業人員增長快2.8個百分點;佔全省就業人員的比重達47.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8個百分點。

  (五)女性半邊天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2008年,全省女性單位就業人員達167.5萬人,佔單位就業人員的比重為35.3%,比1978年(36.5%)下降1.2個百分點。從國民經濟各行業看,在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行業、教育、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金融業女性就業人員所佔比重較高,分別為61.2%、55.5%、53.1%、50.0%和49.2%,這5個行業的女性從業人員達77.6萬人,佔全部女性從業人員的46.3%。在教師中,2008年女教師佔教師總數比重佔58.3%,普通高校50.4%,普通中學61.2%,小學高達62.9%,女性半邊天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三、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建國後,我省是實行社會保障較早的省份,對全民和集體職工分別實行或程度不同地實行勞動保險,基本實現《憲法》賦予的勞動者年老、患病、喪失勞動能力時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確保退休職工生活和社會安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開始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部分城市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的試點改革,繼而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經過30年的努力,我省已建立起了適用市場經濟秩序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基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社會保險制度。既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二是完全由國家財政支橕的社會救助項目,包括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對軍人及其軍烈屬的優撫安置,對無依無靠的孤老殘幼、殘疾人員以及社會大眾舉辦的社會福利和有關的社區服務,完全屬於國民收入再分配范疇,充分體現社會公平。

  (一)社會保障體系的創建和發展。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從1986年開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擴大社保面、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相關政策和措施,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省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1.養老保險制度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確保社會穩定。我省從1986年開始進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經過多年改革探索,養老保險在五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一是確立了基本制度模式。我省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辦法,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為老有所養提供堅實基礎。二是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從城鎮到鄉村,從單位職工到個體勞動者,養老保險從單一的國有、集體企業參保擴大到私營個體和自由職業者。2008年末,全省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達857.8萬人,比2000年增加391.4萬人,增長83.9%。三是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新格局。199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規定企業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等。四是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逐年提高,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2008年,全部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為929元比2002年增加379元,增長1.5倍。五是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進展順利。2007年社會化服務機構3559個,社會化管理人數226.0萬人。

  2.醫療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1994年以來,我省按照國務院批准《關於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和《關於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擴大試點的意見》,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試點。1998年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明確提出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統籌醫療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並使醫療保險制度逐步覆蓋城鎮所有勞動者。2008年末,全省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由參保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已擴大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056.4萬人。其中,參保職工人數為572.3萬人,參保退休人員為216萬人,城鎮居民為268.1萬人。與2002年相比,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加了69.9萬人,離退休人員增加了28.6萬人。


 

  3.失業保險制度成為失業人員的『安全網』和『保障線』。1986年,我省失業保障制度開始建立,特別是1992年省政府下發了《黑龍江省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制度深化改革方案的通知》和1995年《黑龍江省城鎮企業職工失業保險規定》的發布實施,大大深化了國有企業職工失業保險制度改革。1998年,中央決定在有下崗職工的國有企業普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實行『三條保障線』,即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城市低保制度。下崗職工在再就業中心可以領取3年的基本生活費,期滿未就業的納入失業保險,可以領取2年的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納入城市低保。1999年初,《失業保險條例》出臺,將原來只適用於國有企業的『待業保險制度』擴展到所有城鎮企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建立失業保險基金,職工失業後,根據繳費年限長短,可以領取一定期限的失業保險金。2006年,按照國務院的部署,以促進再就業為中心,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工作,用2?3年時間完成並軌任務,總體上解決歷史遺留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問題。到2008年末,全省失業保險年參保人數達467.6萬人,比2002年增加4.6萬人。全年發放失業保險金50880萬元,比2003年增加24207萬元。失業保險金成為失業人員的『安全網』和生活『保障線』。

  4.工傷保險制度通過社會統籌分散工傷風險。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了工傷和職業病保障制度,但一直采用企業負責制,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和《工傷保險條例》得出臺,2004年起工傷保險在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革:一是擴大覆蓋范圍,規定各類企業(包括鄉鎮企業)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都必須參加工傷保險,而不僅僅適用於國有企業。二是建立基金,工傷保險費全部由用人單位繳納,職工個人不繳費,通過社會統籌分散工傷風險;三是實行差別費率,根據不同行業風險程度的差別,確定相當於工資總額一定比例的費率,並依據企業發生工傷情況實行費率浮動;四是明確無責任補償原則,在工傷事故中,無論職工有沒有責任,工傷職工都應依法獲得補償;五是規定工傷補償項目,即工傷停工津貼、工傷醫療、傷殘補助、工亡遺屬補助。2008年,全省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已達390.9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271.9萬元,增長2.3倍。切實保障了工傷職工的權利,提高了保障水平。

  5.生育保險制度穩步推進。1994年12月,勞動部頒發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規定生育保險按屬地原則組織,生育保險費用實行社會統籌。生育保險基金由企業按照其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生育保險費,建立生育保險基金。2008年,全省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達241.9萬人,比2002年增長57.9%。女職工在生育期間享受了生育保險待遇,享受生育保險待遇3.1萬人次,比2002年提高93.8個百分點。

  (二)社會救助和優撫事業覆蓋城鄉。

  1.建立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國初期,社會救助對象主要是農村貧困戶和散居孤、老、殘、幼人員,城鎮困難戶、精簡退職老職工等重點人群,根據國務院發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規定,省政府為了解決社會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從1998年開始,實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的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當年已有城市居民4.7萬人享受保障,使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到2008年,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46.0萬人,比1998年增長51.3倍。其中城鎮152.5萬人,農村93.5萬人。

  2.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福利企業在改革中發展完善。近年來,我省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進程不斷推進,社會福利服務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福利事業繼續沿著既定目標穩步前進。初步建立了以供養機構為載體、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為重點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社會福利單位的改革發展穩步進行。2001年,《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和《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作為行業標准予以公布實施,為社會福利機構的專業化運作提供了指南。通過開展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推動老年福利服務規范化。2008年,全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724家,床位57505張,在院人數152527人。其中全省有收養性單位644個,全年收養49047人次;2008年,全省民政部門辦的社會福利企業單位612家,共有職工18262人,其中殘疾職工9214人,比1990年分別增加326家、5581人和3891人。

  3.社會優撫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加大社會優撫力度,從建國初期主要涉及優待和撫恤問題,逐步擴大到安置、養老等措施和服務上。1981年和1982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分別頒布了《關於軍隊乾部退休的暫行規定》和《關於軍隊乾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對軍隊乾部離退休問題作了具體的規定。1984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對軍人的撫恤、優待、退休養老、退役安置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建立了國家、社會、群眾三結合的撫恤優待制度。2008年,全省優撫安置單位80個,床位951張,年末收養人數10.3萬人,比1999年分別增加單位82個、床位457張、人數7.3萬人。

  四、改革勞動分配體制,工資水平迅速提高。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收入分配制度不斷改革。近年來,逐步加大對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的調控力度,適當調控企業工資增長幅度,不斷規范和理順企業分配關系,由重新確立按勞分配制度到逐步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格局,職工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中迅速提高,職工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

  1949-1977年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徘徊增長。建國初期職工工資水平有較大幅度增長,經過『一五時期』的發展,到1957年職工平均工資達到725元,比1949年增加512元,增長2.4倍;1958-1976進入動蕩調整時期平均工資逐年減少,在文革期間生產和生活受到巨大影響,使工資水平出現了連續8年的負增長,到1976年平均工資僅為656元,比1949年增加450元,增長1.5倍,年均增加17元,年均增長4.2%。

  1977-1988年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中持續增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按勞分配制度的重新確立,分別采取了恢復獎金制度、普調與部分調級、增加津貼和補貼、工效掛鉤、擴大企業獎金分配自主權等措施,積極引進激勵機制,打破大鍋飯、平均主義,職工工資大幅增加。1988年全省職工工資達到了1578元,比1977年增加915元,增長1.4倍,年均增加83元,年均增長8.2%。

  1989-1999年,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快速增長。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工資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1996年開始建立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1998你那出臺了《黑龍江省企業經營者工資收入管理辦法》,有效地保證了企業職工的生活水平。工資分配形式多樣化,職工工資的增長進一步加快。1999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達到7094元,比1988年增加5516元,增長3.5倍,年均增加552元,年均增長16.2%。增速高出1949-1977年12.0個百分點。

  進入21世紀以來,我省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保持穩定快速增長。通過出臺工資支付規定等法律法規、建立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等不斷加大立法保障和宏觀調控力度,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工資分配體制。廣大職工在積極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2008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為23046元,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比2000年增加15211元,增長2.0倍,年均增加1901元,年均增長14.4%。

  (黑龍江省統計局人口就業處)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