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六十年的發展 建築業成就斐然
2009-09-10 16:56:35 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局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建國六十年來,經濟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城鄉面貌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同它聯系在一起;而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也為建築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發展空間。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0.88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438.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9.9%,高於全省GDP年均增幅2.5個百分點,佔全省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4%增加到2008年5.3%。

  一、曲折的發展歷程

  從建國初期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借鑒前蘇聯模式,采取的是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就建築業而言,工程建設任務按計劃下達,建設資金按計劃撥付,建築材料,機械設備按計劃供給,包括企業的發展也是計劃經濟管理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全省建築隊伍既分散又不穩定,一般的建築工程是靠包工商臨時僱用匠人、民夫等來完成,工程結束後隊伍即行解散。建國初期,全省只有5個國營建築公司和近百家私人建築企業,施工人員僅有1.3萬人。到1952年,國營和地方國營建築業企業發展到15家,職工2.5萬人。新建工業和民用建築230萬平方米,建成了機場、國防軍工、農機具、煤炭、紡織和森工等一批工業項目,基本適應了經濟恢復時期工作的需要,並為大規模的進行經濟建設做好了准備。建國六十年,全省建築業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大發展時期。從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1962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這十年是全省建築業大發展的時期。『一五』時期基本建設投資35.81億元,國家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75個,『二五』時期基本建設投資66.3億元,國家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增至146個。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在我省興建有22項。最具代表的是三大動力(哈電機廠、鍋爐廠、汽輪機廠)和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制造廠,這些項目工程規模大、技術要求高。三大動力由蘇聯重工業部列寧格勒設計院設計,東北第一建築公司、省第一建築公司、哈爾濱第一、第二建築公司施工,質量好速度快。這些項目的建成使我省成為全國最大的能源設備生產基地,奠定了我省工業基礎。為完成這些建設任務,省政府對經濟恢復時期組建的國營建築安裝企業進行了整頓,將分散在各部門的小型建築公司和工程隊集中起來,組建新的省屬建築安裝公司,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大城市也相應組建了市直屬建築安裝公司,同時還從工廠、礦山、機關、學校等部門抽調上萬名領導乾部、技術人員和生產工人充實到這些公司,省市兩級施工企業迅速發展起來。到1960年,建築施工企業已發展到227家,其中國有建築施工企業130家,從業人員15.9萬人。在『二五』計劃的後兩年,由於大力壓縮基本建設規模,1961年基本建設投資比1960年減少三分之一,1962年又比1961年減少五分之一,建築生產也隨之進入低谷,到1962年末,國有建築施工企業下降到96個,從業人員減少到8.8萬人。

  (二)第二階段,經濟調整時期。從1963年起,全國經濟進入三年調整時期,全省基本建設投資逐漸回昇,建築業生產業逐步恢復,到1965年末,全省建築安裝企業達到161個,從業人員16.1萬人,三年間完成工作量13.7億元。

  (三)第三階段,發展低谷期。1966至1976年十年間,受『文革』的影響,全省建築業受到嚴重破壞,生產無人管理,勞動無定額、效益無考核,甲乙雙方同吃『大鍋飯』,1970年後,隨著基本建設投資的增加,建築業生產趨向好轉,很多項目是邊設計、邊准備、邊施工。1976年全省建築施工企業達到253個,從業人員27萬人。

  (四)第四階段,跨越式發展期。1978年至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轉折,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工程建設領域和建築業與國際接軌,引入了招標投標、建設監理等管理體制和機制,市場主體得到發展和完善,完成了資源配置的適應性整合、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融合、企業結構的多元化調整。

  二、改革開放的重要成就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建築業為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力扶持『專、精、特、新』建築業企業和龍頭、骨乾企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形成了包括房屋建築、公路、水利、電力、礦山、裝飾等幾十個專業配套、門類齊全的企業資質結構,構成了綜合承包、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企業等多種組織結構模式,形成了各類企業之間共存互補的市場化聯系紐帶。

  1.建築業企業增資昇級,大中型企業重要作用加大。建築企業為合理控制建築業隊伍規模,提高企業素質,保證建築產品質量,在國家統一部署下,由『注冊管理』轉向『資質管理』,根據企業的具體條件核定資質等級,劃出經營范圍。截至2008年末,全省具有三級及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2539家,比1978年增加了2257家,總承包企業、專業承包企業、勞務分包企業分別為1357家、983家、199家,構成比例為53.5:38.7:7.8。一種以施工總承包企業為龍頭、綜合性及專業性施工企業為主體、小型勞務分包企業為補充依托的新型企業模式初步形成。其中具有特級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4家,一級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246家,佔全部企業的9.7%,這246家特級、一級建築施工企業共完成總產值546.2億元,佔全省建築業總產值的52.5%。技術力量雄厚、生產能力強、市場佔有率大、年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12家,其中哈爾濱、大慶兩市建築業的市場份額佔全省建築業總產值1040.6億元的75.7%,容納了一批資質高、有實力的知名企業,如大慶油田股份公司、龍建路橋股份公司、哈爾濱電站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鐵十三局集團第四工程公司、黑龍江第一建築工程公司、黑龍江火電第一、第三工程公司等,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全省建築企業的發展已經開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資源配置逐步趨於合理,企業競爭力和施工能力大大提高。

  2.建築業產值持續穩定增長,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提高。1978-2008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累計完成3564.0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達到5.2%。1978-2008年,建築業企業(指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企業,下同)累計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541.3億元,由1978年的11.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036.8億元,增長88.4倍,年均增長16.2%,建築業企業平均產值由1978年的411萬元提高到5260萬元,增長了11.8倍,年均增長8.9%。1989-2008年建安產值累計實現6962.5億元,其他產值實現240.3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5.4 %、10.1 %;1984-2008年累計竣工產值實現5489.3億元,年均增長17.1%。2008年,全省建築業企業工程結算收入實現1055.1億元,比1990年增長14.7倍;利潤總額實現45.8億元,比1990年增長24.4倍;1990-2008年累計利稅總額實現366.9億元,比1990年增長9.3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加。


 

  3.建築業增幅呈現波浪型穩步發展態勢。建築業的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增減變化密不可分,由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0%左右要通過工程建設活動來實現,因此固定資產投資的增減變化直接導致建築業生產的昇降變化。受其影響從1978年-2008年建築業的增速呈現波浪型態勢,既有波峰也有浪谷,1980、1993兩年是整個三十年發展中的最高峰,增幅分別達到38.1%、39.7%。1989-1990年由於投資緊縮,建築業隨之出現低迷局面,總產值的增幅由1988年的增長26.7%轉變到1990年的下降2.4%;從1994年至今是穩定發展期,年均增長13.2%。

  (二)非國有建築業漸成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1.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機制的轉變使過去已有的建築企業重獲發展生機。適應新機制的建築企業,尤其是非國有施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起來。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建築業改變了改革開放之初單純國有、集體一統天下的行業經濟成份格局,以資質等級重新登記為契機,企業結構得到調整,非國有建築企業的規模與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成為建築市場的主體,對建築業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特別是1992年以後,非國有建築企業發展迅速,從數量上看,建築業的非國有化已達到較高水平,截止到2008年,全省非國有經濟建築業企業1704家,佔全省建築業企業戶數的比重為86.5%,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73.7億元,佔全省建築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7%;企業總收入475.4億元,佔全省建築業企業總收入的43.6%;實現利潤24.8億元,佔54.1%;從業人員20.7萬人,佔43.3%。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公司等新的經營組織和所有制形式不斷成長壯大,成為建築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築企業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的大力推行,企業的兼並重組、資產整合,理順產權關系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據省建設廳統計,截止到2007年末,在全省應改制的541家企業中,已有385家完成了改制,44家正在改制,比例已接近80%。改制企業明晰了產權,轉換了經營機制,妥善安置了富餘人員,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呈現了發展生機和活力。

  3.進一步完善了施工專業類別,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層次的、專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大軍。2008年,在全省有工作量的1971家建築業企業中,從事房屋建築業的企業866家,佔全省建築業企業戶數的比重為43.9%;從事土木工程建築的建築業企業335家,佔17%;從事建築安裝的建築業企業386家,佔19.6%;從事裝修裝飾的建築業企業256戶,佔13%;從事其他建築活動的建築業企業128家,佔6.5%。

  (三)建築業生產力發展加快,技術裝備和創新能力增強

  1.建築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整個行業的技術裝備得到了加強,一些先進的施工機械廣泛應用於重大工程,使工程質量和生產能力大大提高。截止2008年末,全省建築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280億元,其中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擁有機械設備總臺數16.1萬臺,機械總功率372.3萬千瓦,機械設備淨值為79.8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5.6倍、5.8倍和30.4倍;技術裝備率9797元/人,動力裝備率4.6千瓦/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5.2倍和35.3%。

  2.在建築業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我省建築企業應用的爬昇式腳手架技術、混凝土箱梁橫向頂推技術,大型鋼結構整體滑移和頂昇技術、灌注樁後壓漿技術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僅2008年全省即有54項工程獲得新技術推廣應用示范金牌或銀牌獎。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大慶油田建設集團已取得42項實用新型技術國家專利,8項施工配套技術,35項技術專長,省建工集團自2001年來,已獲得7項國家建築工程魯班獎,4項國家優質工程獎和省市優質工程數百項,取得約60多項施工專利技術,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提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在提高技術含量的同時,建築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狠抓企業內部管理,優化人員組合,打破終身制,用工制度采取優化組合、實行彈性用工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激勵人的積極性,使建築業企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積極參與並組織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提高建築企業管理人員與技術工人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探索出了穩定高技術管理人纔的任職制度和分配制度。2008年,在47.9萬人期末從業人員中,有工程技術人員8.9萬人,比2000年增長15.3%,年均增長1.8 %。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12.7萬元/人,比1978年增長了29.8倍,年均增長12.1%。


 

  (四)拓展了國際國內市場,提高了市場佔有率

  1.我省建築施工企業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憑借人纔、技術、機械裝備的優勢,加大在外埠市場的開拓力度,對外承攬工程明顯增加,且已成為我省建築業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省建築施工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逐步提高,2000-2008年在外省完成產值達到723億元,佔同時期全省累計建築業總產值的13.8%,平均每年以32.9%的速度增長,施工足跡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開展對外承包,既緩解了建築市場的供需矛盾,又積累了施工企業對外承包的經驗,鍛煉了隊伍,為進一步開展對外承包創造了條件。

  2.國際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對外承包工程經營方式從最初的勞務分包、土建分包逐步發展為總承包方式,經營規模逐步擴大,承包工程范圍進一步拓展,業務擴大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在境外完成的營業額40.1億元。並充分利用與俄羅斯3038公裡邊界線,陸路相通、水路相連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且有幾代人友好交往的先決條件,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率先確定沿邊開放戰略、對俄經貿戰略昇級的總體部署,並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為我國對俄經貿合作第一大省。2008年對俄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合同額32.2億元,對其他國家的工程承包額110億元。

  (五)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和健全,建築市場秩序日益規范

  1.建築業走出了一條既借鑒國際慣例,符合工程建設內在基本規律,同時又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集中體現在我國有關工程建設和建築業管理的一系列法規制度上,表現為以《建築法》為龍頭,包括《招標投標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建築市場管理條例》、《注冊建築師條例》等行政法規和眾多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法規體系。我省的建築施工許可制度、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度、監理制度以及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制度等正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工程建設管理體制基本理順,省市縣三級建設工程招投標監管體系已經形成。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招投標監管人員140人,市級招標機構15個,縣級專職招標機構20個。目前全省建立工程交易中心13個,交易中心總辦公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哈爾濱、大慶、綏化交易中心交易大廳面積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交易中心都配有滿足服務功能的評標監督設備、專家抽取系統、發布信息的電子大屏幕等設施,全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覆蓋率達98%,竣工工程驗收合格率達到100%。

  2.通過資質管理、市場准入、招標投標、工程擔保、表彰評優等工作環節和渠道,全面實施信用公示、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加強動態管理和考核,充分發揮信用體系建設對建築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效地遏制了炒買、炒賣工程等不正之風,建築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2008年,全省實行投標承包的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105.9萬平方米,佔全部房屋施工面積的74.9%,比剛剛實行招標投標承包工程的1985年上昇66.7個百分點。

  (六)拓寬了就業渠道,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隨著新增勞動人口的大量增加及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就業與再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築業成為接納剩餘勞動力的主要行業之一。2008年末,全省建築業企業從業人員47.9萬人,比1978年增加19.9萬人,其中近五成是鄉村轉移勞動力。建築業從業人數佔全社會從業人數的比重由1978年的3.9%上昇到2008年的6.5%,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建築業的從業人員僅低於農林牧漁業、制造業,批零貿易業位居第四位。

  (七)建築業產品的建設成果豐碩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建築業承擔了全省60%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建設任務,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等先進的施工手段,高速度、高質量地完成了眾多具有較高水平的建設項目。大量投資通過建築業的轉化,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因素。

  1.城鄉面貌大為改觀。全省已建成了以主乾道、次乾道、慢車道、人行道、環形道和立交橋組成的現代交通網絡體系。各市區之間出現了許多花園式工廠和環境優美的生活小區,不僅在市區內出現了有路必有樹、路路都成蔭的新景象,而且綠化向市郊發展,綠化水平普遍提高。截止到2008年,累計鋪裝道路19.8億平方米、20萬延長公裡,比1978年分別增長8.7倍、5.5倍。比1978新建橋梁618座,增長5.5倍;實有綠地面積5.9萬公頃,比1978年增長10.6倍,年均增長8.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平方米,比1978年增長3.1倍。公園、動物園216個,比1978年增長10.4倍。公共環境的改善,大大提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情趣。

  2.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舊城改造、小城鎮建設、城鄉居民住宅建設,以及城鎮人口集中對商業、旅游、文化娛樂等相關配套設施的需求,為建築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和廣闊的市場。全省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35.9%提高到2007年的53.9%。三十年來,房屋建築竣工面積由1978年的364.1萬平方米增長到2008年的2414.5萬平方米,增長了5.6倍,累計竣工的房屋建築面積達到41293萬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面積22855.7萬平方米,平均每年分別以6.5%、9.8%的速度遞增,人均住宅面積由1978年的2.8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3.9平方米,增長7.5倍,年均增長7.4%。住宅建設進程的加快,為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建築產品碩果累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築業與其他制造業相比,普遍被看成傻大笨粗。再看看今天的施工工地和建築產品就大不一樣了。建築成為精雕細琢的作品,諸如魯班獎一類的工程更像精致的工藝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基本建設規模更加擴大,建築施工技術發展很快,建成了大量的大型工業設施,工程建設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在確保竣工工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質量安全的基礎上,使用功能、裝飾裝修和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建設完成了一大批關系國計民生、城鄉發展的重大、重點群眾滿意、社會認可的精品工程。

  先進施工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的應用,加快了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步伐。43層的國貿大廈、38層的融府大廈、28層的工貿大廈、25層的省物資貿易中心、高聳入雲的黑龍江廣播電視塔、哈爾濱市行政文化服務中心、齊齊哈爾行政中心等建築的落成,展現出新的城市形象,譜寫了建築業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新樂章。

  公路、鐵路方面,相繼建成了哈綏、哈同高等級公路,三環路、哈大客運專線、哈爾濱繞城公路、綏滿公路、北黑鐵路、賓州鐵路復線、哈鐵路樞紐王崗-萬樂聯絡線、吉黑公路拉林至五常改擴建工程、哈西老工業區擴建道路等一批鐵路、道路交通乾線,新建了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哈爾濱客運站、省高等級公路快速客運服務中心停車庫等重要交通設施,對松花江航道進行了清淤治理,增加了客、貨運輸船只,提高了航運能力,形成了『水、陸、空』相結合,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網絡新格局。

  郵電、電信方面,隨著電信事業體制改革的推進,我省的『網通』、『移動』、『聯通』、『鐵通』以及『中國電信』等公司,競爭帷幕逐漸拉開,投資建設緊鑼密鼓。全國公眾網東北部地區樞紐、黑龍江移動通信公司哈爾濱市網絡傳輸及管道工程、中國網通省通信公司哈爾濱電信傳輸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的交付使用,加快了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郵電通信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商業、餐飲方面,相繼對中央商城、秋林商廈、哈爾濱市革新商場、哈爾濱市海城裝飾材料市場等進行了改造;新建了哈爾濱市紅博廣場、聖達購物廣場、哈爾濱麥凱樂總店、新透籠購物廣場等一批大型商場和『沃爾瑪』、『家樂福』、『北京華聯』等數十戶大型超市;新建了華融大廈、香格裡拉飯店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星級賓館,提高了我省的購物和旅游接待水平,提昇了城市品味。

  科技文化體育方面,投資15億元的亞布力大冬會工程已基本建成,對黑龍江科技館、哈爾濱少兒中心、哈爾濱少年宮、黑龍江廣播電視中心的『龍塔』、黑龍江省廣播電視中心等為代表的文化設施投入力度加大;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人民體育場、哈爾濱冰上基地等項目相繼落成,黑龍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業務用房、哈爾濱市衛生局傳染病院擴建項目、哈爾濱市醫大一院等項目的建設,使我省醫療設施得到顯著改善,促進了全省醫療事業的發展。新建、擴建了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齊齊哈爾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第三中學、哈爾濱學府中學等一大批高等院校、中等學校,這些高起點、高標准、高品位的生態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新校區投入使用,標志著我省的高等教育實現了高層次突破和跨越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居民受教育的能力。

  建築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施工建設的熱潮正在興起,建築行業應借前所未有的機遇,求前所未有的發展,迎前所未有的挑戰,創前所未有的業績,鐫刻人們滿意的工程,雕飾無愧於時代的建築作品。?

  注:2008年GDP及建築業增加值數據均為初步核算數??

  (黑龍江省統計局投資處)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