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網】大慶油田開發與中國石油自給
2009-09-11 08:38:28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959年4月,位於黑龍江省境內松遼盆地大同鎮的『松基三井』開鑽,同年9月26日下午噴出了工業油流,標志著一個新油田的發現,這就是『大慶油田』。之後,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共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裡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

  

  新華社哈爾濱9月10日電 新中國『一五』(1953年—1957年)期間,國民經濟中唯有石油工業沒有完成預期目標。1959年,全國石油產品銷售量為504.9萬噸,其中自產205萬噸,自給率僅40.6%。為解決國內需要,國家不得不耗用大量外匯進口原油和成品油。

  新中國成立前後,石油勘探重點在西部地區。1958年,按照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的意見,中國石油勘探布局重點開始向東部經濟和交通發達地區轉移。1959年4月,位於黑龍江省境內松遼盆地大同鎮的『松基三井』開鑽,同年8月3日見到油氣顯示,9月26日下午噴出了工業油流,標志著一個新油田的發現。值國慶10周年前夕,按照黑龍江省委書記歐陽欽的建議,這個新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經測試,『松基三井』日產原油13.02噸,經過5個月連續試采,證明產量穩定可靠。

  『松基三井』在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餘秋裡在回憶錄中寫道:『松基三井的噴油,松遼油田的發現,不是偶然的碰運氣,而是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貫徹了正確的方針,采取了正確的方法,進行了大量艱苦工作的結果。』同時,一場持續了多年的關於中國石油資源貧富的論戰也結束了。

  1960年1月,石油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准備加快松遼地區勘探和油田開發,集中石油系統力量,『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當年2月13日,石油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這一報告,一場聲勢浩大的石油會戰由此開始了。

  這年3、4月間,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組織精兵強將自帶設備奔赴大慶。國務院一些部門人員、當年退伍的3萬名解放軍戰士和3000名轉業軍官、黑龍江省援戰乾部工人等也陸續抵達大慶。

  大慶石油會戰時期,恰逢國內3年自然災害、國外技術封鎖,是在困難時期、困難的地方、困難的條件下開展的。會戰領導小組通過組織會戰大軍學習《實踐論》《矛盾論》,開展『學鐵人、做鐵人』活動,戰勝雨季和嚴寒,開闢生產試驗區,建設油田重點工程,建立崗位責任制,迅速探明了大油田,闢建了新型石油礦區。

  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共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裡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原油1166.2萬噸,佔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共完成財政上繳10.6億元,除回收投資外,為國家積累資金3.5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

  1963年12月4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