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張琦
激情,豪放,黑土地上的人。躍動,騰飛,黑土地上飛翔的夢。
在這個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嚴寒,擋不住人們如火的創造熱情;距離,也未能阻止人們攀登科技高峰的腳步。
30年,黑龍江舊貌換新顏;30年,科技譜就奇跡新篇;30年,濃縮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春回大地:『含金』的黑土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
時代的號角猶如滾滾春雷,喚醒了大江南北無數科技工作者;『科學的春天』,也給嚴寒中的北國黑土地帶來了萌動的春意。
科技,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禮遇。在全國,有11個省的省委常委開始兼任省科委主任,行動迅捷的黑龍江人也昂首走在了隊伍的前列。
1983年,春節過後上班的頭一天。
從國外留學歸來不久的朱典明,突然接到通知去省委參加一個座談會。令他沒想到的是,就在這次會議上,時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擔任院長助理的他竟一下子跨越三級被任命為黑龍江省委常委兼省科委主任。
做慣了科研,卻突然要從政,46歲的朱典明完全沒有思想准備。而他即將要面對的科技工作,無疑更為復雜而艱巨:
『有一次,我去參加省委全委會議,有位年齡較大的副省級領導把我叫到一旁,小聲問我,鄧小平真的說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嗎?』
在今天,對於科技的作用人們早已形成共識,而在當時,許多人卻仍疑慮重重。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走出國門的知識分子,從事船舶科研出身的朱典明決意要真正改變人們對科技的看法。而他的『武器』,卻是與所學專業毫不相乾的——農業中的大米。
『那個年代吃大米非常困難,每人每月只有2斤大米票,我家都攢到過年一起買。那時吃大米不用菜,蘸點醬油就吃了,那個香啊!』黑龍江省科技廳潘忠副廳長回憶當年如是感慨。
1983年,黑龍江省科委從日本引進了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當時,國內的水稻都提倡靠密植來增加產量,而這項技術卻反其道而行之,主張稀植。
『水稻插在地裡遠看就像是三毛的頭發,稀稀疏疏的。』
就在很多人等著看笑話的非議中,朱典明和省科委堅持了下來。
『我們在推廣這項技術的時候,通過組織農業專家對這項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推廣應用,解決了來自日本的技術在中國「水土不服」的一系列問題。』今年已經75歲的原省科委副主任冉秉利,那個時候主抓農業,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推廣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老人記憶深處。
推廣當年,水稻單產竟翻了一番,一季的產量超過南方兩季。不僅讓許多種植水稻的農民發了家,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面積也從350萬畝迅速擴展到1000多萬畝,黑龍江一躍成為全國水稻大省。
隨後,『科技之火』迅速燎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本土化的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推廣到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最南端走到了海南島。如今,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了3000多萬畝,商品量居全國第一位,而其歷史性的轉變就始於引進旱育稀植技術。
水稻的增產改變了黑龍江百姓的餐桌,人們告別了粗硬的大子吃上了香噴噴的大米。
『那個時候,黑龍江人端起大米飯碗就想到了科技。』今年已經70多歲的朱典明自豪地感概:『這是黑龍江科技史上最輝煌的一件事,沒想到黑龍江人第一次體會科技的威力卻始於小小的大米,也讓我認識到農業依靠科技,效果立竿見影。』
一石激起千層浪。
嘗到了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甜頭,科技不再被人瞧不起,不再被人懷疑,從此開始在這個幅員廣闊的農業大省裡『大施拳腳』:
隨著大豆、玉米、水稻、小麥大面積高產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的開展,『30%耕地生產出了佔全省40%的糧食』;
隨著大棚、節能日光溫室和地膜覆蓋三項技術的推廣,我國最北的地方———漠河也可以種植各種蔬菜了;
隨著農業機械在農墾系統的普及,墾區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隨著以九三油脂和完達山為代表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走出『原字號』的尷尬境地,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從粗硬的大查米查米子到細軟香甜的大米,從白菜、土豆、蘿卜冬日『老三樣』到日益豐富的各種蔬菜……30年,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不僅給黑土地老百姓帶來了真真切切的『實惠』,更讓黑龍江收獲了『中國大糧倉』的美譽。
2008年這個大糧倉總產再創歷史新高,初測為424億公斤,創歷史新高,糧食商品量繼續居全國首位。
潘忠曾與2006年來黑龍江考察的袁隆平院士笑談道:『沒有您袁先生,中國百姓吃不飽肚子;沒有黑龍江,中國百姓一樣吃不飽肚子!』
如今,隨著航天、測繪、信息、生物等新興技術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農業領域,黑土地的『科技含金量』也日益高漲……
創富神話:北國火炬
在黑龍江,當第一縷科技之光率先照耀了鄉村,進軍高科技的火種也在城市裡悄悄點燃。
1988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第一支火炬在北京中關村高高舉起時,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今天的哈爾濱工程大學)牆外的南通大街還只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街道。當然,沒有人認識在南通大街上四處兜售電腦的鄧偉,更不會有人留意一個靠1萬元起家,賣電腦、做小工程的民辦科研所———哈爾濱現代電子應用技術研究所。
然而,剛剛興建的哈爾濱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國家認定後更名為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卻把這家更名為『億陽』的小科研院所當作了『寶』,並由此成就了入駐哈爾濱高新區的第0005號企業———億陽集團。
由於歷史原因,黑龍江國營工業、重工業比重大,傳統產業佔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工業結構不合理,新產品開發能力低,高新技術產品出現斷層,經濟效益差。
因此,當國家『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命令甫一發出,遠在北國的哈爾濱就應聲而起,著手開始創辦高新區。
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一片方圓1公裡的荒地,辦公場地是租借的,辦公人員是抽調的……
毫無疑問,創業異常艱辛。但難的還遠不止這些:
『當時,很多企業不了解什麼是高新區,不明白為什麼要入高新區。』原哈爾濱高新區宣傳部部長張峰奇回憶,『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到處尋找高新技術企業,苦口婆心地講述優惠政策,拉企業入區……』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89年末,高新區已有了23個『家庭成員』,實現產值2000萬元。1991年,哈爾濱新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黑龍江省首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幸運地搭上了振興高新技術產業的『頭班車』。
1992年,哈爾濱高新區出了件『新鮮事』———在成立還不到5年、年產值不到100萬元的億陽公司,雄心勃勃的鄧偉放出一句『狠話』———10年後,要造就100個百萬富翁。
豈不是『天方夜譚』?有人不以為然,有人嗤之以鼻。
然而,若乾年後的今天,人們卻不無驚奇地發現:『說大話』的鄧偉不僅兌現了當初的承諾,他率領的億陽公司也茁壯成長為以電信、交通、能源、投資為主要業務領域,擁有29個子公司的高科技產業集團,被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鄧偉本人則『躋身』於『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而當年鄧偉曾扛著計算機四處兜售的南通大街,也已經拆掉了與大學之間的黃色圍牆,成為哈爾濱最繁華的電子一條街,人稱哈爾濱的『中關村』,其單體電子賣場面積雄踞全國第一。
在『石油之城』大慶,盡管這裡擁有以『鐵人』為代表的第一代創業者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世界一流的大油田,有著共和國歷史上最光輝的工業成就,但作為一座因油而興的資源型城市,也必須面對原油逐年遞減的殘酷現實。
大慶人明白,他們必須跑贏一場『特殊的比賽』———地上的經濟轉型、城市轉型速度,必須大大超過地下原油的遞減速度。
而如今,他們也做到了。大慶高新區內的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作為資源型城市的接續產業正續寫著大慶的美好未來。
走訪哈爾濱和大慶兩個國家級高新區,你會發現,這裡處處洋溢著智慧和激情,不僅上演著一幕幕個人創富的傳奇,集聚了汽車、醫藥、軟件及服務外包等一個個新興產業,更孵化出了『小喇叭打天下』的萬宇科技,『一年走出150個機器人』的博實自動化,『成功掘金美國納斯達克』的泰富電氣,承擔奧運數據傳輸和控制的大慶『軟件先鋒』三維集團等一大批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
2007年,哈爾濱和大慶兩個國家級高新區的工業總產值在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達57%,佔據了半壁江山,確立了引領黑龍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地位。
數據顯示,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年總產值從1989年的2000萬元,增長到2007年的2068億元,放大了10340倍,並且連續多年保持了26%以上的增長速度。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55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90.8億元,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
時代強音:『科教興省』
上世紀80年代,在國家科委『讓開大路走兩廂』科技方針引導下,科技的火種不僅播撒在了高新區,還悄然現身於零星出現的民營企業中。
沒有政策的認可,更沒有資金的支持,甚至連存在的合法性都要討論……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上,民營企業的起步尤為艱辛。『前無坦途、後無靠山』,但這些發端於底層的經濟幼苗,卻總能在市場與政策的夾縫中奇跡般地生存下來。
1985年,哈工大教師劉小剛(音)創辦了黑龍江歷史上第一家民辦科研機構。
盡管飽受『不務正業』的鄙視,但恰恰是民營科技企業的崛起,使得不安於現狀的科研人員和他們『待字閨中』的科研成果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思索:如何讓科技發揮更大的威力?如何讓科技躍入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先人一步的黑龍江人又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黑發(1990)2號文件,編號0001915。』
時至今日,朱典明仍珍藏著一份1990年由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發布的紅頭文件原件。
這一紙文件,不僅是他多年心血的凝結,更是黑龍江成為全國最早開展『科教興省』省份之一的歷史見證。直到5年後,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纔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
其實,早在1988年7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就確立了『科技興省』的戰略方針,明確提出:科技興省就是依靠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全省的經濟振興、科教繁榮、生活富裕和社會進步。
但它並沒有收獲所有的『贊成票』。時任省科委副主任、省科教興省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俊華告訴記者,『當時,這一提法被一些人認為是「老虎吃天,說大話」。』
然而,在綏化開展的『科技興市』試點工作卻讓人們再次領教了科技的魅力:依靠科技項目的實施,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綏化市各項指標竟翻了一番,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8.9%%,財政收入增長了3.9倍,超過1個億,成為當時財政收入最高的縣級市。
1992年,在一次省人大會議後,『科技興省』被正式更改為『科教興省』。於是,就在人們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鄧小平同志南巡的深圳時,卻並未留意,這個位於中國最北部邊陲的省份,已經悄然吹響了『向科技進軍』的時代號角。
有了『科教興省』政策強有力的支橕,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黑龍江傳統工業企業裡突然興起了一個新鮮詞兒———『高新技術角』。
據原省科技廳副廳長鄭志成回憶,這個『高新技術角』獨立於企業之外,單獨立項,孵化高新技術項目,並反哺企業,帶動整體企業的發展。當時一共在原齊齊哈爾一機床(今齊重數控)等18家企業發展了18個高新技術角。
據1996年的數據顯示,黑龍江省10個省級高新技術角共開發新產品65項,為母體企業提供產品及技術所創造的產值達1.9億元,超過原定1.8億的目標。高新技術角在那時成為科技部門推進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的一個有效途徑。
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對這一最先在黑龍江興起的新鮮事物給予很高評價:『東北企業裡的高新技術角,就是孵化器的雛形。』
與此同時,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也迅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1994年,時任省科委主任何璉向當時主管科技的馬淑潔副省長建議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隨後黑龍江召開了歷史上第一次民營科技企業工作會議,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決定》。
『從那個時候起大家纔知道有民營科技企業,當時省委書記、省長都親自到場參加會議,引起了大家的重視。緊接著我們就推動建立了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哈爾濱市南崗區成立了我省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何璉回憶說。
1996年7月,哈爾濱南崗區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被認定為國家級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2006年,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巨星計劃』啟動,12家『巨星』企業和23家『巨星種子』企業保持了30%以上的發展速度……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建成哈爾濱南崗、大慶讓胡路等10個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其中哈爾濱南崗、牡丹江陽明為國家級民營科技企業示范區。2007年,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0099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78億元,實現利稅140億元。其中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企業有202家。
而這,僅僅是激情時代的一個縮影。
當偏居一隅的巨人睜開沈睡的雙眼,當蜷伏多日的巨龍插上騰飛的翅膀,人們見證著,更期待著,廣袤的龍江大地上,一個和科技有關的神話正昇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