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訊 經常來巴彥縣松花江鄉五一村的人,都覺得這個村有些反常。
農村蓋房向來都是春天動工秋天投入使用,而五一村不少村民卻在秋天纔大興土木;原來全村10個自然屯只有兩家『農家店』,一眨眼變成了十來個;過去全村只有幾臺小『微型』,現在數量翻了兩三番,『微型變面包、屯屯通公交』。
五一村『巨變』源於春天開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就是將過去含糊不清的『集體和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權、林權、房產權及宅基地使用權』進行『確權頒證』,促使農民『資產變資本』,通過抵押、入股、合資等形式推動了『二、三產業』發展。
有了流動資金,我們都可以乾買賣
關銳是五一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但要說清他目前的身份卻有些『難』。他家原有耕地十五六畝,今年開春又從別人手裡流轉過來100來畝。此外,他又購買了一臺農用汽車,專門倒騰飼料。今年他家還申請開辦了一家農家店。三項產業,年均分別收入2萬來元。種地又乾買賣,買賣收入高出農業收入,是農民又是商人。
村民鄭昌家有5口人,過去種地20多畝。但如今種地卻成了老鄭的副業,因為會修理農機具的手藝,今年他在大道旁開了個農機修理鋪。半年多來,老鄭幾乎脫離了農業生產,四裡八屯的農機具別說修,他數都數不過來。手藝活兒比種地值錢多了。
要說乾大買賣,在五一村還得數范作超。他家的院子過去是生產隊所在地,地方有的是。今年,他將大院規劃成飯店、幼兒園,飯店全鄉最大,既面向大眾,又迎接城裡旅游觀光客人。幼兒園則面向全鄉,光接送孩子的中巴就買了兩臺。
類似這樣的現象多了,但起源都是一個,即年初五一村開始進行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這一改革,使集體和農民多年含糊不清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及宅基地產權、林權等清晰化,由過去的各類承包經營等使用合同,轉變為各種國家法規證明。從此,讓農民閑置多年的資產變成資本,農民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乾起各式各樣的買賣。
上述三戶農民分別用土地承包權證、林權證、房產證抵押貸款6萬元、2萬元和20萬元。
400多萬元貸款,一多半投入二三產業
五一村村委會有兩份『不完全』統計。
第一份是『農民資產向貨幣資本轉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12戶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貸款36.5萬元,16戶農民用林權證貸款55.6萬元,32戶農民用宅基地使用證貸款85.6萬元,79戶農民用房產證貸款249.8萬元,總貸款額427.5萬元,全部為新增貸款,與過去正常年份農貸數額相仿。
第二份統計是『貨幣資本投向產業項目情況』,第一產業中,種植業77.7萬元,養殖業109.9萬元。第二產業,飼料加工廠24.7萬元。第三產業,飲食業89.5萬元,運輸業89萬元,農家店17萬元,商業流通19.7萬元。從中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投向187.6萬元,第二產業投向24.7萬元,第三產業投向215.2萬元。
正是這240多萬元貸款,激活了五一村的二、三產業。飯店、農家店、運輸車及流通商販成倍地增加,飯店由原來的兩個增加到5個,農家店由兩個增加到10個,飼料店從無到有一下就開了5家,客貨運輸車輛由原來的十來臺增加到30多臺。各類買賣一次性安置富裕勞動力100多人。
此外,由於土地及林權等權屬清晰,吸引來外地投資客商。村民曹港利用漁池和林地與人合資,共建『度假山莊』,總投資超過200萬元。另一外地客商,利用五一村一塊廢棄地建設『歐式休閑區』,總投資300多萬元。
還有一些外地人紛紛來五一村考察,目標都是飲食服務業。原來,松花江鄉是巴彥縣距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最近的鄉鎮,而五一村又是松花江鄉政府所在地。因此,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會有力促進松花江鄉的開放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