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訊 中共七臺河市桃山區桃南街道文苑社區總支委員會文苑社區位於市中心地段,轄區面積2平方公裡,現有居民6094戶,15346人。社區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7人,社區工作人員12人。幾年來,社區先後被評為國家級學習型社區,省級文明社區,省級健康教育促進社區,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平安社區等多項榮譽稱號。在學習實踐活動試點工作中,社區黨總支堅持『試點創特色、工作求突破』的總體思路,立足工作實際,解放思想、創新措施、注重實踐、突出特色,推動了社區各項工作的科學發展。
一、抓學習,促提高,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
社區黨總支堅持把抓好學習調研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在學深、學透,真學、真用上下功夫,使科學發展觀入心、入腦,成為推動社區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一是活化形式深入學。為保證學習質量和效果,社區黨總支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專家講學與深入實際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緊密聯系工作實際,圍繞學什麼、怎麼學、解決什麼問題,邊學習邊工作邊思考,使學習調研活動有聲有色。活動開展以來,發放各類學習資料81本,組織集中學習12次,展示學習筆記、交流學習心得3次;邀請市委黨校教師對社區黨員進行專題輔導,聽清華大學王勇教授和市宣講團講黨課,累計培訓黨員乾部152人次;撰寫心得體會39篇,提出意見建議28條。二是開展活動交流學。組織開展了『黨員講課』活動,要求每名黨員結合各自的所學、所思、所感,輪流講課,達到互補、提高的目的;組織開展了『結隊幫學』活動,對文化層次較低的黨員,支部安排專人結成幫教對子,一帶一的開展學習。三是強化宣傳共同學。社區闢建了十八米長12個板塊的宣傳長廊,開設專欄,根據學習實踐活動進展情況,定期更換宣傳內容,並印制和發放宣傳手冊,大力宣傳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和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果,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二、察民情,順民意,找准社區科學發展的定位
找准影響和制約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是實現社區科學發展的前提。活動開展以來,社區堅持把查擺問題與體察社情民意相結合、與進一步明晰社區發展定位相結合,切實把問題找『准』、把原因找『透』、把方向找『明』。一方向,開展『四進』察民情。廣泛深入地開展『進樓院』大家議、『進居戶』重點談、『進學校』專題訪、『進單位』詢對策,讓社區工作人員做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使社區居委會與社區各個層面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形成推動社區科學發展的合力。另一方面,開展『五查』找問題。以社區黨總支組織生活會為載體,圍繞查思想觀念是否適應科學發展的形勢,查工作思路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查服務能力能否滿足居民群眾的需要,查工作方法是否切合實際、科學管用,查工作作風是否有利於社區科學發展,深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深入分析檢查的基礎上,明確了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服務設施不健全、服務項目還需完善、文化活動不多、群眾參與面不廣等需要重點解決的12個問題,研究改進措施,明確努力方向,形成了全新的發展共識。
三、抓整改,明思路,提高社區科學發展的水平
社區黨總支把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提高社區科學發展的水平作為整改提高階段的重點,以『取得成效、群眾滿意』為工作目標,堅持開展『三問』,確保整改提高階段工作取得實效。一是『問計於民』,解決群眾所需的問題。針對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向百姓尋求解決的辦法。比如,為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根據居民的建議,社區成立了流動圖書室,開展了『讀書留言、以書會友』活動;利用文體活動室,每逢周六、周日舉辦社區居民聯誼活動,受到了群眾好評。二是『問計於先進』,解決視野不寬的問題。組織社區乾部參加區裡和省裡組織的赴山東青島、新加坡等地學習考察活動,開闊眼界,拓寬視野;與先進省、市的社區工作者就社區建設工作進行專題研討,認清不足,找准差距,為補足弱項和短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問計於專家』,解決發展定位的問題。向專家請教社區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疑釋惑,進一步明確了社區科學發展的定位,明晰了工作方向,確定了『打造文化品牌特色,創建和諧示范社區』的發展思路。
通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使社區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推進了社區各項工作的提檔昇級。一是實現了社區服務設施提檔。社區辦公用房由過去的330平方米擴大為目前的1044平方米。建立了『兩廳四室、兩場四基地』,進一步完善了社區服務功能。『兩廳』即130平方米一站式辦公大廳、40平方米多媒體服務廳;『四室』即60平方米圖書閱覽室、80平方米文體活動室、20平方米心理諮詢室、40平方米警務室;『兩場』即2個社區文化廣場,共3000平方米,安裝了16套健身器材,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休閑娛樂場所;『四基地』即青少年素質培訓基地、法律援助基地、下崗再就業基地、殘疾人康復訓練基地。二是實現了社區服務水平提高。廣泛開展了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等面向社區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社區為居民清理環境衛生死角死面5處,在居民區栽種水蠟1千餘株、楊樹747棵、丁香906棵,栽種花草15000餘平方米;解決居民間矛盾糾紛83起;為貧困兒童捐衣物256件;安置5名殘疾人就業、32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三是實現了社區管理機制提效。探索建立了『綱目化管理』模式。以居民小區為綱,成立黨支部;以樓宇為目,成立黨小組。每個黨支部都組建了育英樹人隊、政策宣講隊、環境管護隊、平安巡邏隊、公德巡查隊、網吧監督隊、愛心幫扶隊、便民維修隊等8支義工服務隊,每支隊伍至少有5人組成,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社區監督。義工服務隊在完成規定服務項目的同時,還負責社區居民信息的反饋收集,及時把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和呼聲反映到社區黨組織,使群眾關注的熱難問題及時得到解決。建立了社區黨組織星級考評機制,將入戶率、出勤率、居民滿意率、突發事件處理、為居民解決實事、黨員管理、環境衛生、宣傳報道、指標完成、居民上訪等工作進行量化分解,形成了科學的考核體系。社區黨總支每月評定一次,將得『星』情況上板公示,每季度一小結,每半年一總評,年終兌現獎懲,有效調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建立社區共建共管機制,加強與轄區單位的聯系,尋找和建立在黨建、互助服務等方面的結合點,通過開展『文明家庭』和『文明樓院』評選、環境衛生整治、『送崗位』、『送溫暖』、文體娛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黨建工作聯抓、社區服務聯做、文體活動聯辦、社會治安聯防、精神文明聯創的良好局面。四是實現了社區文化特色提昇。社區組建了業餘民樂協會、美術書法協會、太極拳協會、夕陽紅俱樂部、老年藝術協會、老年合唱團、老年舞蹈隊等多支業餘文化組織和文體隊伍。以文化長廊、文體活動室、社區學校、文化廣場等為陣地,開展了書畫展、泥塑展、根雕展、詩歌講演,『十星』照社區、好鄰居』家庭評比等『愛社區、促和諧』系列主題活動,承辦了桃山區三屆鄰居節。聘請了36名退休黨員,對轄區青少年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引進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名家會館,成為吸引社會各界文人雅士開展各類高雅藝術交流學習和培訓活動的平臺。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成為全市社區文化的特色和亮點,營造了翰墨飄香的文化藝術氛圍,居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鄰裡關系和睦和諧,社區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