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東北地區60年發展脈絡成為新中國歷史注腳
2009-09-20 07:35:37 來源:東北網  作者:褚曉亮 石慶偉 孫英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 這裡是中國東北,白山黑水間的神奇土地,曾擁有過輝煌,也曾經歷過陣痛。如今,在新時期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東北正重新挺起脊梁。60年來東北地區的發展脈絡,已經成為新中國發展和改革足跡的注腳。

  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戰略發展需要出發,工業化建設的大幕從東北開啟。『一五』時期規劃的156個重大項目,有56個落戶東北。鋼鐵、汽車、機械制造、化工、電力、軍工等國家重點發展的重工業也集中布局在東北。沈陽、大連、鞍山、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一大批重工業城市在全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以東北為龍頭的老工業基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使中國在短時間內擁有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向市場經濟轉軌,發展的重心向南方沿海地區轉移。東北受原有計劃體制的嚴重束縛,普遍出現產業結構老化和經濟相對衰退的現象,東北這艘計劃經濟大船慢了下來,工廠大批虧損,大批工人下崗,東北風光不再,不得不背負起沈重的包袱前行。

  2003年底,中國作出了實施東北振興的戰略決策,東北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性轉機,東北地區從此踏上振興之旅。

  東北三省紛紛把國企改革作為振興的突破口,大規模的國企改制使東北國有經濟布局發生根本性變化,過去單一主體的經濟成分如今成了國有、民營和外資等多元主體的混合所有制,外商投資活躍,東北變成了資金匯集的『窪地』,民營經濟也開始在經濟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

  過去一大批在市場經濟中徘徊不前的國有企業開始揚眉吐氣,重新煥發生機。記者在中國北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采訪時了解到,在金融危機中該公司訂單仍有大幅增加。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表示,多元經濟主體的格局使東北的經濟具有了內生活力。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北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723.9億元,同比增長10.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全部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中能表現搶眼是東北振興效應的一種體現。』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處處長劉庶明認為,5年的振興舉措為東北打下快速發展的基礎,東北振興的產業優勢也已經顯現,無論是在傳統的裝備制造領域,還是高新技術如生物技術產業方面,東北都煥發出了新的發展優勢。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司長文振富也表示,從全國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全局來看,東北的實體經濟基礎堅實、抗風險能力較強、回旋餘地較大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東部沿海外需下降的劣勢,使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

  『國際化』已成為東北各級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口頭語』。東北區域加速接軌世界,尤其快速融入東北亞區域發展,並在其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已連續舉辦五屆的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匯聚了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和蒙古等東北亞各國客商和政要,人氣日益上昇,成為東北亞區域各國加強經貿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東北的民生狀況和社會生活也得到了普遍的改善和提高,棚戶區改造、農村泥草地房改造、采煤沈陷區治理全面鋪開,改善了東北的人居環境,社會保障保系加快完善,使大批東北職工解決了後顧之懮……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於治賢認為,東北人觀念的變化,要比東北經濟的變化更為重要,經過多年實踐,東北乾部群眾的改革開放意識、自主創業意識和重商守信意識都在不斷增強,這將推動東北振興進一步提速。

  不久前,《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上昇為國家戰略。隨後,《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乾意見》下發,體現出國家對東北政策支持的連續性。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