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3日訊 9月17日光明日報刊登《哈爾濱平房區:讓『種子』永遠植根於人民沃土之中》,全文如下:
『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這首經典的革命歌曲讓人們對當年黨和人民之間的魚水之情難以忘懷。進入改革開放的今天,當我們在哈爾濱市平房區親身感受到黨組織對黨員、對群眾的那份愛,普通百姓對黨的那份真摯和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的時候,我們再一次激動了。
大思路構建黨建新格局
哈爾濱市平房區,全區18萬人口,19676名黨員。其中在職黨員11165名,退休黨員8511人。平房區委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針對『區小廠大』、黨組織分散、聯系不密切,廠屬退休黨員和區屬社區黨員教育管理兩難等實際區情,與哈飛、東安、東輕、哈飛汽車等6家駐區企事業單位黨委聯合開展了社區黨建『區廠聯動、和諧共建』活動。圍繞『共同改善社區環境、共同加強治安防范、共同開展文體活動、共同幫扶弱勢群體』等主題,實行活動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的輪值制度,探索出了社區黨建工作的新模式。
目前,已經有4182名居住在社區有條件的退休老黨員、老乾部、老軍人、老模范、老教師、老科技工作者、老工人和區屬單位在職黨員陸續到社區黨委報到,1263名廠屬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大幅度壯大了基層黨組織隊伍。區廠共同建立黨員活動小組、黨員義工服務隊等志願者隊伍100餘支。結對幫扶、訪寒問苦。僅今年上半年與貧困人員共結成幫扶對子2620個,為群眾做好事實事1128件。
平房區的黨組織不僅建在了社區裡,黨員到社區報到後,區屬自管黨員達到50名以上的,社區黨支部昇格為社區黨總支,下設若乾個樓院黨支部,個別樓道還建立了『黨群溫馨小組』。目前,整個區已成立黨群溫馨小組1911個,初步建立了『網格狀』黨員管理體系。
平房區新創的黨員5+2(一周)模式和8+16(全天)管理模式,一舉改變了過去『一周5個工作日、一天8小時是黨員』的格局。用區委書記劉忻的話說,平房區現在24小時處處可見黨員的身影,黨員的作用已經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並確立了『每個群眾都有一個黨員關心、每個黨員都有一個基層組織關愛、每個黨的基層組織都有上一級組織關懷』的責任機制,形成全覆蓋的包保責任。在平房區,區委書記堅持親自抓黨建,每周都召開黨建工作例會,每項工作都不離黨建,建立了黨內督導機制。
目前,通過區廠聯動,大廠面向社會開放活動場所19個,為社區提供活動場所6個。同時,區屬單位開放學校體育館、圖書館等場所43個,形成了全區黨員群眾共駐共建的新格局。二四二醫院及區屬醫療衛生部門,充分發揮人員、技術等優勢,為社區居民義診、免費為低保戶送藥等共計87次。二四二醫院還為長期不能行走的社區居民設立家庭病床36個,建立醫療檔案8155個。據有關人士介紹,區廠聯動前,幾個大廠和社區之間基本沒有互動,現在,多種形式的交流已經深入展開。大走訪架起黨群連心橋
要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讓百姓發自內心地信服黨,真心實意地跟黨走,就必須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解難題,辦實事,與人民心貼心。區委以社區為單位,對轄區內的居民進行了『地毯式』走訪,切切實實地了解每家的現狀、動態和困難,這是平房區黨建工作的根基。
在基層工作人員的不斷努力下,一張張印有24小時黨員熱線服務電話的聯系卡、一封封承載著社區黨員乾部對群眾承諾的信件發放到居民手中,收回來的每一張『走訪情況表』,不僅是每戶居民的詳細檔案,也是一本反映百姓難點熱點的民懮手冊。隨後,針對社區和村屯百姓熱點、難點問題解決的新模式相繼出臺。
平房區的各個街工委都設立了『愛心銀行支行』,各社區設立『愛心銀行分行』,根據黨員和居民奉獻不同形式的愛心分別記載在精神支行、實物支行和基金支行上,成為社區『愛心銀行』的儲戶,每個儲戶都會有一個類似銀行存折的『愛心儲蓄存折』。獻愛心的同時,也是在存儲『財富』。當『儲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又可以從銀行中提取『愛心』,獲得他人的幫助。從而形成了愛心奉獻的長效機制。
2009年3月17日,興建街通賓社區黨員服務熱線,也是全區第一家黨員服務熱線正式啟動。從此,4部24小時開機的黨員熱線和28名隨時待命的黨員把黨和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半年來,該服務熱線共接到電話530多次,平均每天3到5個,答復率達到90%。從愛人看病,到孩子上學,到家庭暴力的求助,社區支部書記林忠芬說,支部真正做到了『一個黨員一面旗,我為群眾解難題』。
70多歲的王大媽是東興廠的退休老黨員,經過整個樓內民主選舉,成為了『黨群溫馨小組』的組長。在王大媽和另外兩個黨員的共同帶領下,樓內居民精心地裝扮起自己的『家』,樓梯扶手新刷的紅色油漆、每個樓層的公用抹布、清新整潔的樓內環境,小小的細節讓人感受到家的溫暖。樓內的住戶周阿姨說,在王大媽的帶領下,通過義務獻工,樓道的環境整潔了,居民的心情舒暢了,鄰裡的關系和諧了,生活在這個社群內,感覺很幸福。
小組成立後,社情民意有了最基層的表達渠道,根據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黨群溫馨小組』開展鄰裡互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讓樓道居民真的成為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用區委組織部部長王平的話說,平時是關愛小組,到了關鍵時刻就是緊急動員小組,是基層一個個堅實的堡壘。
平新鎮東福村是全市首家黨支部代辦點。50多歲的白武成是站裡的代辦員,今年3月起就在站裡義務工作。拿出他的工作記錄,從交水電費到辦理各種證件,經過他手辦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已經有199件。現在,村裡有代辦站,鎮裡有辦事大集。平房區的村民已經能夠做到小事不出村屯,大事不出鄉鎮,真正得到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幫助。
紮實的走訪換來的是黨支部對轄區各戶情況的了如指掌,換來的是『社區是個家,建設靠大家』概念的深入人心,換來的是基層黨組織社會動員力和掌控力的增強。大黨建抓出一片新天地
『要向建黨那樣抓黨建,追求一個「真」字。不能抬頭搞黨建,為了一個「實」字。』平房區委書記劉忻這樣理解黨建工作的境界。所以,在平房區,每周一次的黨建工作例會,書記親自主持,各辦事處匯報的數字、事例,書記件件核實。劉忻書記告訴記者,一個黨員乾部,一級黨的組織,如果連自己的事情都糊弄,還能讓百姓信服你嗎?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踏踏實實做事的精神,從去年10月到現在,雖然平房區『區廠聯動、和諧共建』的黨建活動歷時不長,一系列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還有待完善,但就在黨員亮出身份的同時,也亮出了『平中見奇,永創卓越』的平房精神!
平房區的招商引資數屢創新高,2008年是20億元,今年上半年就達到了18.1億元;2008年的一般財政收入是1.32億元,今年上半年則達到了8369萬元,同比增長20%,名列哈市各區前列;自今年以來,上訪的群眾數量大幅度下降;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指數明顯提昇。更讓人可喜的是:通過紮紮實實的工作,不但一批外來的流動黨員找到了自己的『家』、一批外來務工的人員積極要求入黨,就連個別曾經執迷於法輪功的勞教人員,也已經轉化為積極要求入黨的社區服務人員。
區廠聯動讓更多的百姓『認識』了黨,認可了黨,更願意加入黨!
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卜麗梅告訴記者:『平房區抓黨建,在關心百姓的同時,沒有忘記我們的普通黨員。要讓那些為黨做過貢獻的困難黨員們時刻感受到,黨沒有忘記他們!』平房村老黨員丁常友,因妻子長期生病欠下許多外債。黨支部得知後,送去慰問金1000元;車禍後高位截癱的王為和,在收到區委班子成員送來的米面和300元慰問金時老淚縱橫;在通賓社區,社區黨支部幫助3名生活困難的黨員辦了低保;在平房村,每一個特困黨員都有兩個幫扶對子……黨內關愛的機制形成,讓黨員有了歸屬感,感受到了黨的陽光。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平房區委黨建工作,付出的是全體黨員的真情,收獲的是民生,是穩定,是增長,是黨在群眾中的威望。
平房區委從小區大廠的實際出發,通過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的成功之路!
哈爾濱市委黨校黨建專家何紮那教授認為,平房區黨建工作的實踐,實際上就是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具體化的過程。他們的精神內核是民主的,而他們的程序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