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北疆沃土譜『三農』華章 老工業基地改造煥發青春
2009-09-27 10:06: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曲靜 王瑋 譚迎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華電能源牡丹江第二發電廠,幾名工人正在巨大的塔身上作業。該項目屬國家『上大壓小』節能重點工程,總投資二十餘億。本報記者 陳寶林攝
  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省累計向國家提供原油19.9億噸,佔全國產量的39.1%;提供原木6.8億立方米,佔全國產量的1/4以上;提供原煤26億噸,佔全國產量的5%。
  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省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9000多億斤,承擔著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任,被稱為中國的『戰略糧倉』。

  黑龍江省以對俄貿易為重點,積極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8年進出口總值達229億美元,比1953年增長375.4倍。 資料提供:黑龍江省統計局 制表:蘇曉明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千裡荒野成為萬畝良田,無際的沙漠上建起『把貧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大油田……

  黑龍江: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變成文明富庶的北大倉;原油、原木、原煤源源不斷地開采輸送到各地,成為支橕祖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資源。新中國成立60年,作為全國解放最早的省份,曾經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突出貢獻的黑龍江人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伴隨著主旋律,在46萬平方公裡的廣袤黑土地上,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奏響大時代最強音,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北疆沃土譜『三農』華章

  巨變,發生在一望無際的沃野良田。

  從滿目荒野的『北大荒』到文明富庶的『北大倉』。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我省始終抓住糧食生產這一優勢不放,不斷增加糧食生產總量。目前,全省糧食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00億斤以上,2008年達到845億斤,建成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全國糧食商品量最大的省份、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大豆播種面積和總產量最多的省份。

  2002年以來,在國家取消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糧種補貼、農機補貼和農業綜合補貼制度等一系列惠農政策鼓勵扶持下,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49年全省糧食產量只有115.5億斤,之後的1966年、1983年、1990年、1994年、1996年和2005年分別登上200億斤、300億斤、400億斤、500億斤、600億斤和700億斤的臺階,2008年達到845億斤,創歷史最好水平,糧食商品率達到70%以上,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農業進入新時期以來,全省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培育優勢主導產業,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畜牧業成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主輔換位』戰略的實施,有力推進了畜牧大省的建設力度。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推動全省畜牧業整體水平大幅提高,畜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2008年全省畜牧業實現產值813.1億元,比1949年增長57.4倍,年均增長7.1%。2008年末,全省奶牛存欄221.5萬頭,肥豬出欄2350萬頭,分別比1952年增長183.6倍和70.2倍。豬肉、蛋、牛奶產量達182.7萬噸、109.3萬噸、577.1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72.1倍、59.7倍和383.7倍。

  綠色食品開發步伐加快。2008年末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個數已達1200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4839萬畝,綠色食品認證個數、種植面積、總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已經叫響了『北奇神』、『北大荒』等一批綠色食品品牌;發展了『五常大米』、『嘉蔭大豆』等一批地理標志產品;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乳品等八大加工產業體系,綠色食品產品銷售到全國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並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老工業基地改造煥發青春

  巨變,發生在工廠、企業、車間。

  目前,齊齊哈爾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正在實施大型鑄鍛鋼技改項目,2009年底達產後企業的生產能力將翻一番。

  『一重』的人說,這個項目不僅對企業強筋壯骨意義重大,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意義重大,對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影響、擴大內需意義重大,而且對我國建設國際一流的鑄鍛鋼基地,搶佔國際特大型鑄鍛件市場意義重大,對徹底扭轉我國高端大型鑄鍛件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意義重大,可謂『國寶中的國寶』。

  在老工業基地黑龍江,這樣令人振奮的『國寶』還有許多。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基地,黑龍江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建國後,累計向國家提供原木6.8億立方米,佔全國產量的1/4以上;提供原煤26億噸,佔全國產量的5%;提供原油19.9億噸,佔全國產量的39.1%。此外還向國家提供佔全國產量1/2左右的鐵路貨車和1/3左右的大重型機械和電站成套設備。這些響當當的數字凝結著黑龍江人民對祖國的真摯情感和熾熱情懷。

  今天,大慶油田再次立下錚錚誓言:高起點立足高科技,為國分懮持續穩產4千萬,和諧發展薪火傳承向百年。在新的歷史時期,大慶人把『發展接續產業』這6個大字重重地寫在了廣袤的松嫩平原。如今,大慶油與非油產業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77?23調整為2008年的60.8?39.2。到2010年,大慶非油經濟將問鼎半壁江山。

  國有企業逐步走出困境。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495戶,實現總產值由1949年的7.5億元增加至7338.3億元。一批效益好、實力強的企業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奮勇爭先。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適應現代市場發展需求的裝備、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主導產業。2008年,裝備、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6541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96.7%。

  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2008年與1949年相比,原煤由461萬噸增長到8185萬噸,增長16.8倍;發電量由1.9億千瓦小時增加到719.2億千瓦小時,增長377.5倍;鋼由不足1000噸增加到475.1萬噸。巨變,發生在工廠企業車間;巨變,發生在黑龍江又好又快發展的偉大征程中。


 

  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巨變,不僅發生在4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更發生在對外開放的『國界間』。

  翻開世界版圖:黑龍江地處東北亞中心,臨近日本、韓國,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獨聯體國家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這成為黑龍江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省從自身產業結構特點和地緣區位優勢出發,緊緊抓住國際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和轉移的機遇,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為導向,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堅持『南聯北開,全方位開放』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2008年,全省進出口總值達229億美元,居中西部地區第一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強,全省進出口總值相當於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躍昇至2008年的19.1%。2008年末,與黑龍江省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幾十個發展到210多個。

  哈飛生產的各款汽車已全系出口到中東、北非、南美、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黑龍江綠色食品遍布全球,玉米、蘑菇、番茄漂洋過海,原木、原油、氯化鉀、紙漿、成品油分別由黑龍江口岸運往全國各地。

  開放之風勁吹,招商引資步伐穩健。承接國際產業梯度轉移,實施產業招商、行業招商和品牌招商,富饒黑土地變成招商引資熱土,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在爭相匯聚。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26.6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54倍。累計共批准3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黑龍江投資52個項目。來黑龍江省投資的外商反映,日益改進的投資環境為黑土地更增魅力,無論從優勢資源精深加工、哈大齊工業走廊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項目,還是從對俄經貿戰略昇級方面看,黑龍江省提供的項目都更具有吸引力。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對外經貿合作空間,開發利用境外資源和國外勞務輸出、工程總承包項目和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全省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6.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1億美元。

  陸海空全流通網絡初步形成

  巨變促使我們的社會發展提質加速。

  9月18日一大早,五常市民樂鄉的農民早早就來到了拉五公路交界處,他們盼望多年的拉五公路終於通車了。這就意味著農民不但出行方便了,他們種的五常大米只需1小時20分就可到達省城哈爾濱,進而運到全國各地。農民們終於不再為賣糧難懮心了。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省的公路建設取得飛速發展。目前公路線路裡程15.1萬公裡,比1978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4.1%;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總裡程達到1044公裡。全省『OK』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環五射』高速公路網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公路建設拉動了內需,據測算,三年決戰將直接拉動我省GDP增長1260億元,直接貢獻率為3.37%。

  2000年以後,我省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積極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持續擴大,投資增長速度不斷加快。2008年,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69.3億元,比1978年增長135倍,年均增長17.8%。固定資產投資相當於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15.5%昇至2008年的44.2%。

  隨著一大批重點基礎項目相繼完成,曾長期困擾我省經濟發展的電力、能源、運輸、郵電的『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縱橫全省的全流通網絡逐步形成。2008年,全省鐵路營業裡程5563公裡,鐵路網密度居全國前列;民航航線裡程和管道裡程達到16.0萬公裡和985公裡,分別比1978年增長125.9倍和4.4倍。此外,還開闢了江海聯運,開通了黑龍江至我國沿海港口及日本、韓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航線等。通信狀況明顯改觀。2008年末,全省市內電話用戶達到790.5萬戶,比1949年增長790倍。移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發展快速,1995年也只有13萬戶,2008年達到1640.8萬戶。郵電業務總量由1949年的1098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601.1億元,年均增長15.7%。全省光纜通信網總裡程達到22.9萬公裡。目前,全省形成了空、地、江、海、管聯運,郵務類、速遞物流類、金融類協調發展,衛星、微波、光纜互補傳輸的全流通網絡。


 

  百姓幸福指數節節躥昇

  巨變,發生在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讓廣大百姓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分別突破萬元和4000元大關。

  近年來,我省實行積極的勞動就業政策,城鎮就業規模逐步擴大,工資水平迅速提高,職工平均工資由1952年的508元增長到2008年23046元,增長44.4倍。農民從國家的各種惠農政策中得到實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2008年的4856元,增長11.2倍。

  收入的提高帶動全省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數額大幅增加。2007年全省居民消費水平為5986元,比1978年增長18.8倍,年均增長10.8%。消費模式也發生了質的變化。2008年,我省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6.3%,比1980年下降20.6個百分點;農村恩格爾系數為33.0%,比1978年下降28.8個百分點。居民生活由生存型向溫飽型、小康型轉變。

  2008年末,全省有859.5萬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比2000年增加391.4萬人;全省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由參保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已擴大到城鎮居民;2008年全年發放失業保險金50880萬元,比2003年增加24207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人口1425萬人等。

  社會科技事業日益繁榮

  巨變,發生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裡。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來,我省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我省實施教育興省戰略,加大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文盲工作力度,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人口整體科學文化素質。高等院校由建國初期的5所發展到70所,平均每萬人口擁有在校大學生由1949年的4.6人增加到2008年的242.7人。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省委、省政府實施科技強省戰略,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創新能力提昇,科學技術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第一生產力的效力日益突出。科研機構明顯增多,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全省科學研究開發機構由1949年的3個發展到2008年的719個,獲准專利4574項,成交技術合同1709項等。

  文化事業發展百花齊放。我省不斷加大文化產業投入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產業化發展,相繼落成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准的基礎設施,文化發展內容和形式由單一變得豐富多樣。全省藝術表演團體由1950年的16個增加到2008年的84個,2008年全省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6%和98.8%。藝術表演事業展現出新亮點。全省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各類獎項多達上百個。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省醫療衛生保障以及醫療衛生條件逐年得到改善。2008年,全省衛生機構達到8747個,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由1949年的2.7張增加到2008年的35.6張,增長12.2倍。人口平均壽命明顯增長,2008年全省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2.95歲。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阻止了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的傳入。

  如今,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以及貫徹落實中央擴內需保增長的要求,龍江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精氣神負重奮進。針對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目標,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科學的規劃構想:著力建設『八大經濟區』,大力實施『十大工程』,3800萬龍江人將以實實在在的業績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