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佔有獨特資源優勢。以原住民赫哲族、鄂倫春族為例,原生態文化資源是目前為止現存的可供考察原始漁獵文化形態的『活化石』。赫哲族2007年人口普查4640人,主要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裡江沿岸,以漁獵為生。歷史上被稱為『使犬部』、『魚皮部』、『魚皮韃子』、『?皮韃子』,清代進貢鰉魚筋和鰉魚骨。20世紀初期以前處在氏族部落的社會組織結構中,解放後融入新體制。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南支語言,但沒有文字,同滿語相當接近。目前赫哲族通用漢語,少數老年人會講赫哲語。族屬上溯至古東夷。信奉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北方原始宗教薩滿教。創造了口頭說唱文學史詩伊瑪堪、擅長魚皮手工藝制作。居住撮羅子、地窨子、馬架子等,房東側有魚樓用作倉房。交通工具有樺皮船、木板船、滑雪板、狗拉雪橇等。飲食,食魚、獸肉,拉拉飯、莫溫古飯、野菜等。婚俗有搶婚、條件婚、轉介婚、許配婚等。葬俗有樹葬、木克楞葬、土葬、送魂等形式。節日有秋天九月九日鹿神節、年三十祭祖的燒包袱、春天三月三驅瘟神的跳路神。陰歷五月十五的烏日貢等許多歲時節令慶典風俗保存至今。
鄂倫春族人口目前全國有4000多人,黑龍江約佔3000多人,主要居住在大小興安嶺一帶,塔河縣十八站、呼瑪縣白銀納、伊春的嘉蔭縣、黑河地區的遜克縣。過著以狩獵為主、采集、捕魚為輔的生活。歷史上被稱為『使鹿部』、『住在山嶺上的人』,逐水草而居射獵為業。《魏書?矢韋傳》記載『饒獐鹿、射獵為務,食肉衣皮,鑿冰沒水中而網取魚鱉』。族屬上溯至古東胡,南北朝時活動在黑龍江廣大地區的缽室韋人是其主要族源。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北支語言,沒有文字,靠口耳相傳傳遞本民族文化信息。目前鄂倫春族通用漢語。宗教上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屬自然神多神崇拜,如對山神『白那恰』、太陽神、月亮神、雷神、火神等包括狐仙在內的各種各樣神仙崇拜。解放前仍然處在原始氏族社會末期,以『烏力楞』為組織結構,氏族共同生產共同消費,自給自足,私有觀念極其淡薄。是一個精於打獵、熱愛打獵、技藝高超的馬背民族,發展出引誘獵物的鹿哨、犴哨、火圍、誘捕、碼蹤追獵、轟獵、窖鹿法等一系列狩獵文化精華。1953年下山定居,受到習慣山林生活的老人的抵制。居住簡單實用,夏天住樺皮仙人柱,冬天住獸皮仙人柱。婚俗,嚴格的族外婚,包括招親、換親、續親和指腹親等。搶婚流行於寡婦再嫁。葬俗,風葬(懸空葬)、樹葬(吊葬)、土葬、火葬。創造了包括神話傳說、說唱故事在內的口頭文學,民間歌舞,書面文學。鄂倫春族的樺皮手工藝、獸皮手工藝制作等絕技、篝火節等歲時節令風俗正在成為鄂倫春族的文化符號,推進了我省的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