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這裡聽到這樣一個故事:遼寧代表團官員對此次全運會東道主笑著說,這次你們最好拿金牌總數的第二名,這樣下次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為什麼下屆全運會承辦者要說這樣的話,背後隱藏著哪些潛臺詞呢?
自全運會實行輪流坐莊以來,全運會東道主獲金牌總數第一,已成鐵律,約定俗成而不可動搖。1997年全國八運會東道主上海登上頭把金交椅,自然樂不可支;2001年的全國九運會東道主廣東實現了這一目標,則欣欣然。4年之後,全國十運會東道主江蘇亦完成金牌總數第一大業,亦喜不自禁。
從表面上看,每屆全運會的東道主相當風光。其實背後多少辛酸在心頭。為實現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偉業,籌辦賽事和備戰賽事而兩副重擔一肩挑。尤其是後者,更讓其『纔下心頭又上心頭』。無奈,只得硬著頭皮向前衝,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實現其『戰略目標』。
開始還是亮點,但漸漸地變味,已成負面話題。如今,誰辦全運會誰拿金牌第一,質疑、毀譽大概要大於贊譽。
東道主想多拿金牌、會多得金牌可以理解,但東道主多得金牌與運動會是否圓滿、東道主能否贏得上佳口碑並無必然聯系。相反,身為東道主瓜田李下,經常攪進『運動員資格問題』、『裁判員偏袒』等糾紛之中。往往拿了金牌卻毀掉聲譽;登上金牌總數第一寶座,卻獲得同行質疑。如同芝麻與西瓜,孰重孰輕,不言自明。
其實,在全運會東道主獲金牌總數第一已成鐵律的大背景下,東道主被逼上梁山,只得照葫蘆畫瓢,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無形中成為東道主的煩惱,誰也不自願帶上『沒有完成任務』的帽子。
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往事。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全運會之後,山西省體育部門一把手被當地省人大常委會罷免,原因是該省代表團在全運會總排名靠後。1997年全國八運會結束之後,遼寧省體委主任被免職,原因是該省代表團在全運會上金牌總數退居次席。總之,各成績不佳或不理想代表團的頭頭日子都不好過。
這之後,全運會東道主又被戴上『緊箍咒』,被逼無奈只得打一些『擦邊球』,各方則見怪不怪,或多或少持有同情之心。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下屆全運會東道主遼寧對山東代表團所說的一番話,意在讓此屆全運會東道主打破以往的清規戒律,實現一次思想上的大革命:東道主未必是金牌總數霸主。
如果此屆山東省如此這般的話,遼寧省代表團就有了底氣,萬一未能成為霸主也有話可說。
我倒希望如此。
其實,時值今日,在民眾的金牌觀、體育觀已發生深刻變革的前提下,如果全運會東道主仍過分醉心於爭金牌第一,甚至過度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實現其『戰略目標』,雖然拿到了金牌總數第一,也得不償失。
令人欣慰的是,山東省這次認真搭臺,供各路選手比試,而不是自己每次都急於跳到舞臺中央爭當主角。在迄今已結束的諸多全運賽事中,東道主在贏輸上顯示大將風度,凸現了這個文化大省寬厚、和諧之風。
如果這次山東拿不到金牌總數第一,我倒是覺得這是此屆全運會一個亮點,將對今後全運會產生重大影響,這個貢獻比獲得金牌總數第一的分量還要重。